三顧茅廬的故事簡介:三顧茅廬是指劉備帶著大將關(guān)羽、張飛,三次到臥龍崗諸葛草廬山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隆中之中?!?/p>
三顧茅廬是指劉備帶著大將關(guān)羽、張飛,三次到臥龍崗諸葛草廬山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
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當時屯兵新野的劉備,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請諸葛亮輔佐的故事。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隆中之中?!?/p>
經(jīng)典小說《三國演義》用了足足兩個章回的篇幅(第三十七、第三十八回),將劉備如何禮賢下士、,三次到南陽隆中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全過程,進行了非常精彩生動的敘述,使得“三顧茅廬”的故事在民間廣為傳誦。
我們知道《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演義,不是正史,有關(guān)“三顧茅廬”的正史出處主要有:
1、諸葛亮的《出師表》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出師表》記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2、陳壽的《三國志》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記載: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庇墒窍戎魉煸劻?,凡三往,乃見。
3、陳壽編的《諸葛亮集》序表
《進諸葛亮集表》記載:“時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于草廬之中”。
4、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漢紀五十七中記載: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眰溆墒窃劻?,凡三往,乃見。
其中《出師表》是諸葛亮準備第一次北討伐時,呈給后主劉禪的的奏章,收錄于《三國志》和《諸葛亮集》中,這正是“三顧茅廬”最原始的出處。司馬光《資治通鑒》引用了上述觀點。
1、諸葛亮:少有大才,自比管仲,樂毅,謀定而思動,希望自己聞達于諸侯、留名在青史,于茅廬中等待劉備,最終兩個達成協(xié),志在平定天下。
2、劉備:當時曹操基本已經(jīng)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劍指荊州,劉備能三顧茅廬其實也是迫不得已,但其人善忍又有謀略,在荊州待了六年聽了別人的意見放下皇叔的身份去茅廬中請諸葛亮。
3、關(guān)羽:三顧茅廬中關(guān)羽雖然很不屑諸葛亮,又為劉備而感到氣憤和無奈,但卻一直隱忍下來,不像張飛那樣抓狂,這說明了關(guān)羽高傲卻顧大局。
4、張飛:從當時的話“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就可以看出是一個莽撞之人。
三顧茅廬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相關(guān)典故最早見于諸葛亮《出師表》。劉備曾三次訪聘諸葛亮,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后人用“三顧茅廬”來...
三顧茅廬開頭是寫了劉備和張飛的對話,用了語言描寫,作用是表現(xiàn)劉備性格的大方,沉著,為天下著想,仁愛。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被塑造成一個賢德的...
《三顧茅廬》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講的是劉備三次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書中我們得知劉備求賢若渴,有鴻鵠之志,為了請諸葛亮出山多次上門...
三顧茅廬的主人公是諸葛亮和劉備。三顧茅廬原為漢末劉備拜訪諸葛亮的故事。劉備曾三次訪聘諸葛亮,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后人用“三顧茅廬”來比喻...
三顧茅廬的主要人物是劉備和諸葛亮。諸葛亮感受到劉備的真誠,所以他下山去幫助劉備父子。他獻身于自己的生命,死在了五丈軍前。劉備,即漢昭烈帝(2...
劉備三次去諸葛亮的家里請他出山幫自己,前兩次諸葛亮都沒在家,第三次才見到他,答應輔助劉備。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幫劉備打了不少勝仗,為劉備奠定了...
三顧茅廬應該是真實事件,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有明確記載,諸葛亮的名作《出師表》中,也提到了此事,而且明確提出“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三...
“三顧茅廬”原為漢末劉備拜訪諸葛亮的故事。劉備曾三次訪聘諸葛亮,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后人用“三顧茅廬”來比喻誠心實意地一再邀請。典故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