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是蘇洵政論文代表作品。《六國論》提出并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xùn),以免重蹈覆轍。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剩寿T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fù)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yuǎn)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銳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賄賂秦國。割地賄賂秦國,自己的力量就虧損了,這是滅亡的原因。有人說:“六國相繼滅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因為他們失去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單獨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割地賄賂秦國’??!”
秦國除用攻戰(zhàn)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還得到諸侯的割地賄賂),小的就獲得城鎮(zhèn),大的就獲得都市,把秦國由受賄賂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而得到的土地比較,實際上有一百倍,把諸侯賄賂秦國所失去的土地與戰(zhàn)敗所失去的土地比較,實際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國最大的欲望,諸侯最大的禍患,當(dāng)然就不在于戰(zhàn)爭了?;叵胨麄兊淖孑吀篙?,冒著霜露,披荊斬棘,因而才有一點點土地??墒亲訉O們看待它卻很不珍惜,拿它來送人,就像拋棄小草一樣。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穩(wěn)覺。
待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打來了。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沒有滿足;誰送給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誰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誰強誰弱、誰勝誰敗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國落到滅亡的地步,按理本來應(yīng)當(dāng)這樣。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像抱著柴草救火,柴草沒有燒完,火就不會熄滅?!边@話說得在理?。?/p>
齊國不曾割地賄賂秦國,最后也隨著五國滅亡,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它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五國啊。五國滅亡之后,齊國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君主,起初有遠(yuǎn)大的謀略,能夠守住自己的土地,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滅亡在后,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jīng)與秦國多次作戰(zhàn),敗少勝多。
后來秦國又兩次攻打趙國,李牧接連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讒言被趙王殺害,都城邯鄲就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卻沒能堅持到底啊。況且燕趙正處在其他國家被消滅了的時候,可說是智謀已盡,力量單薄,戰(zhàn)敗而亡國,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啊。假使當(dāng)初韓、魏、楚三國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秦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存亡的命運,如果與秦國較量,也許還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國把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齊心協(xié)力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擔(dān)心秦國人連飯也咽不下喉呢??杀?!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土地天天削減,月月割讓,以至于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切不要讓自己被敵人積久的威勢所脅制??!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可是還有能夠不割地賄賂而戰(zhàn)勝秦國的形勢。如果憑著一統(tǒng)天下的大國,卻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
戰(zhàn)國時代,七雄爭霸。為了獨占天下,各國之間不斷進行戰(zhàn)爭。最后六國被秦國逐個擊破而滅亡了。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國經(jīng)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確立了先進的生產(chǎn)關(guān)系,經(jīng)濟得到較快的發(fā)展,軍事實力超過了六國。
同時,秦滅六國,順應(yīng)了當(dāng)時歷史發(fā)展走向統(tǒng)一的大勢,有其歷史的必然性。本文屬于史論,但并不是進行史學(xué)的分析,也不是就歷史談歷史,而是借史立論,以古鑒今,選擇一個角度,抓住一個問題,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確立自己的論點,進行深入論證,以闡明自己對現(xiàn)實政治的主張。
因此我們分析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準(zhǔn)確、全面地評價了歷史事實,而應(yīng)著眼于其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本文從歷史與現(xiàn)實結(jié)合的角度,依據(jù)史實,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立論,針砭時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達(dá)而深湛的政治見解。文末巧妙地聯(lián)系北宋現(xiàn)實,點出全文的主旨,語意深切,發(fā)人深省。
《六國論》是蘇洵政論文代表作品?!读鶉摗诽岢霾⒄撟C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
《六國論》是蘇洵政論文代表作品?!读鶉摗诽岢霾⒄撟C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
《六國論》是蘇洵政論文代表作品?!读鶉摗诽岢霾⒄撟C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
《六國論》是蘇洵政論文代表作品?!读鶉摗诽岢霾⒄撟C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
《六國論》是蘇洵政論文代表作品?!读鶉摗诽岢霾⒄撟C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
《六國論》是北宋文學(xué)家蘇轍所寫的一篇論,著重探討了洵六國當(dāng)時應(yīng)采取的自安之計,全文抓住一個“勢”字,站得高、看得遠(yuǎn),從大處著筆,高談闊論、說...
演繹論證是一種由一般到個別的論證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發(fā)推導(dǎo)出關(guān)于個別情況的結(jié)論,其前提和結(jié)論之間的聯(lián)系是必須的。歸納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
《六國論》長于氣勢,善于推理,具有縱橫家的雄辯氣派。行文簡捷明快,縱橫捭闔,勢如破竹?!皣L讀六國世家”一節(jié),長達(dá)近百字,一氣呵成,文句長,轉(zh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