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東漢·班固《漢書·枚乘傳》。 釜底抽薪指把鍋底的柴火抽掉,使其無法加熱;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釜底抽薪的意思是指把鍋底的柴火抽掉,使其無法加熱;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枚乘傳》:“欲湯之滄,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五回:“如今有個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央個人去把告狀的安撫住了,眾人遞個攔詞,便歇了?!?/p>
用法: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例句:
現(xiàn)代·葉圣陶《城中》:“不過,根本的對付方法,還在釜底抽薪。”
近義詞:抽薪止沸、拔本塞源、批郤導(dǎo)窾。
反義詞:抱薪救火、抱薪救焚、火上澆油。
枚乘(約前210年-前138年?),字叔,淮陰人,西漢時期辭賦家,與鄒陽并稱“鄒枚”,與司馬相如并稱“枚馬”,與賈誼并稱“枚賈”。枚乘早年擔(dān)任吳王劉濞的文學(xué)侍從,因在七國之亂前后曾兩次勸諫劉濞而顯名于世,后離開劉濞而成為梁王劉武的門客,于漢景帝時被任為弘農(nóng)郡都尉,在漢武帝劉徹即位后被以安車蒲輪征召,于入京途中逝世,享年約七十三歲。
枚乘曾經(jīng)做過吳王劉濞掌管詔策文書的郎中官。枚乘在劉濞發(fā)動七國叛亂前,曾上書諫阻他起兵,叛亂中,又勸諫他罷兵,吳王均不聽從。后來,吳王的叛亂被平定,而枚乘也由此出名。
在諫阻吳王劉濞叛亂的奏疏中,枚乘說:“有個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討厭自己的腳印,但是他反倒倒退著走,這樣一來腳印更加多而影子也更加明顯。他不知道依傍著陰處停駐不動,就會沒有影子和腳印。
要想不讓別人聽道,不如自己不說;要想不讓別人知道,不如自己不做。想讓熱水變涼,假如一個人在燒火加熱,即使有一百個人從鍋里舀起開水再倒回去,以制止水的沸滾而讓它變涼,也沒有用,還不如停柴止火有效果。
不懂得從那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只在細枝末節(jié)處考慮,就根本沒有用處?!庇终f:“種植和養(yǎng)殖這樣的事情,雖然一時半會兒看不見種養(yǎng)的對象變高變大,但它總有變高變大的時候;積累美好的道德和品行,雖然一時半會兒看不見它的好處,但總有有用的時候;背棄信義和道理,雖然一時半會兒看不見它的壞處,但總有讓您滅亡的時候。
我希望大王您三思而后行,這些都是千百年都不變的道理啊?!眳峭鯖]有采納他的意見,枚乘就離開他,去了梁國。
釜底抽薪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釜底抽薪不僅僅用在古代的戰(zhàn)爭中,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很多的運用,廣泛用于解決日常遇到的問題中,遇到問題不要慌,勤于思考,抓住問題的本質(zhì),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與其揚湯以止沸,莫若釜底抽薪。
2、這個方案不可取,它不是釜底抽薪,難免養(yǎng)病成患。
3、事實證明,諉過于人地否定問題,不如頭腦清醒地正視問題;掩耳盜鈴地回避問題,不如釜底抽薪地解決問題。
4、在聽到張明出事的消息之后,隋戈第一反應(yīng)就是有人暗中動了手腳,而且這一手很高明,釜底抽薪,給隋戈來了一個致命一擊。
5、釜底抽薪?釜底抽薪!對啊我怎么會沒有想到呢,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6、這個問題不能再拖下去,讓我們來個釜底抽薪,澈底解決。
7、將軍這是要釜底抽薪,斷其后路!妙哉妙哉!
8、持續(xù)存在20年的“公車沉疴”能否迎來一場釜底抽薪的改革,這不僅是民意期待,更關(guān)系到政府社會公信的塑建。
9、人們經(jīng)常把"揚湯止沸"與"釜底抽薪"比喻治標(biāo)與治本的關(guān)系,十分生動形象。
10、惟有釜底抽薪的消滅臟亂,才能積極改善當(dāng)?shù)鼐用竦纳钇焚|(zhì)。
釜底抽薪比喻暗中進行破壞的人。“釜底抽薪”具體解釋如下:意思: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指暗中進行破壞。
釜底抽薪形容暗中進行破壞的人。語出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惫湃诉€說:“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
釜底抽薪意思是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指暗中進行破壞。接下來分享釜底抽薪典故和造句。
?釜底抽薪現(xiàn)代意思是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接下來給大家分享釜底抽薪現(xiàn)代意思,供參考。
釜底抽薪意思指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接下來分享相關(guān)內(nèi)容,供參考。
釜底抽薪意思是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指暗中進行破壞。接下來分享釜底抽薪典故和意思。
釜底抽薪的意思指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下面整理了釜底抽薪的意思和典故,供大家參考。
釜底抽薪的意思指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下面整理了釜底抽薪的典故,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