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這首詩描寫了登高望遠的情景,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從中表現(xiàn)出詩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負,表達了詩人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yīng)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苯^句總共只有兩聯(lián),而兩聯(lián)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
這首詩,前一聯(lián)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lián)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shù)脑娨彩且皇孜褰^,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痹娋骋埠軌验煟皇橐皇酌?,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王之渙,字季凌,生于公元688年,卒于742年,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王隆之任北魏絳州刺史時,始占籍絳郡(在今山西新絳)。王之渙幼年聰穎,弱冠能文??犊写舐裕脙挟惒?。以門蔭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縣令李滌第三女為妻。
唐開元初年,王之渙曾任冀州衡水縣主簿,后來遭人誣陷,王之渙拂袖去官,羈留于薊北一帶,寓居在薊門居庸關(guān)(今北京昌平縣)。與王昌齡、高適等人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情,高適有《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
王之渙少有俠氣,去官之后,漫游黃河南北,從游的人皆為豪門貴族子弟,擊劍悲歌,從禽縱酒。后來,強自克制,一改平日志向,功于文學(xué),十年后名聲大振。但不愿受科舉束縛,便拜于名公之下,長期的邊塞漫游生活,為王之渙的邊塞詩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chǔ),他的邊塞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
去官十五年后,被補為文安縣尉(在今河北省)。742年,王之渙病故在宮舍之中,葬于河南洛陽。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詩作。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得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詩作。此詩篇幅雖短,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詩作。此詩篇幅雖短,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
登鸛雀樓古詩原文: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譯文: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
《登鸛雀樓》告訴我們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遠,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知識、道理,就需要站的更高一些,必須要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和高瞻遠矚的胸襟。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詩作。此詩篇幅雖短,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
《登鸛雀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借詩喻理.字面意思是: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告訴我們:站得高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