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牛彈琴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漢代牟融撰寫的《理惑論》。成語比喻對不講道理的人講道理,對不懂得美的人講風雅,也用來譏諷人講話時不看對象。在句子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出處: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p>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用于譏諷別人。
例子:對牛彈琴,牛不入耳,罵得很好,咱們一總再算賬?。ㄇ?李當珍《鏡花緣》第九十回)
戰(zhàn)國時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yōu)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
公明儀不但在室內(nèi)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琴到郊外彈奏。有一天,他來到郊外,春風徐徐地吹著,垂柳輕輕地動著,一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吃草。公明儀一時興致來了,擺上琴,撥動琴弦,就給這頭牛彈起了最高雅的樂曲《清角之操》來。老黃牛在那里卻無動于衷,仍然一個勁地低頭吃草。
公明儀想,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該換個曲調(diào),彈彈小曲。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yīng),繼續(xù)悠閑地吃草。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lǐng),彈奏最拿手的曲子。這回呢,老黃牛偶爾甩甩尾巴,趕著牛虻,仍然低頭悶不吱聲地吃草。
公明儀又用古琴模仿蚊子“嗡嗡”的叫聲,還模仿離群的小牛犢發(fā)出的哀鳴聲。那頭老牛便立刻停止吃草,抬起頭,豎起耳朵,搖著尾巴,來回踏著小步,注意地聽著。
最后,老黃牛慢悠悠地走了,換個地方去吃草了。人們對他說:”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是你彈的曲子不對牛的耳朵??!”最后,公明儀也只好嘆口氣,抱琴回去了。
成語典故原是嘲諷牛聽不懂高雅的《清角》琴曲,只能聽那些“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公明儀將高雅的樂曲演奏給一頭牛來聽,屬于沒有看準對象,實在是“亂彈琴”。俗話說: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不了解“聽眾”的時候就彈琴,難免會產(chǎn)生“曲高和寡”的場面。
該成語告誡人們,教育要看對象,要因材施教。說話也要看對象,對方聽不懂,等于白費口舌。在交談時,根據(jù)對象的不同特點和實際情見,選擇不同的話題,唯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氣氛,達到交談的目的和效果。如果離開這個基點,即使講得天花亂墜,講得很有道理,對他而言也不過是如風過耳。
應(yīng)用場景: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或者對不懂得美的人講風雅的情況,強調(diào)了講話或做事要看對象,要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啟示:這個成語告誡人們,教育和說話都要看對象,要根據(jù)對象的不同特點和實際情境選擇不同的話題或方式,唯有這樣,才能達到預(yù)期的效果。
通過這個成語的故事和含義,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在教育還是日常交流中,了解對方的需求和背景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的努力和付出能夠得到應(yīng)有的回報。?
對牛彈琴文言文翻譯:公明儀為牛彈奏曲名是《清角》的音樂,牛低頭依舊吃草。不是牛沒聽見,是不適合它的耳朵聽。轉(zhuǎn)而發(fā)出牛虻的聲音,孤單牛犢的鳴叫...
《對牛彈琴》原文翻譯:公明儀對著牛彈奏名為《清角》的琴曲,牛像之前一樣低頭吃草。牛并非沒有聽見,而是這種曲調(diào),它不喜歡聽罷了。于是公明儀用琴...
對牛彈琴比喻對不能 理解的人白費口舌、力氣。有看不起對方的意思?,F(xiàn)在也用來譏笑說話不看對象。
?對牛彈琴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是白費口舌;也常用來譏笑說話不看對象的人。下面整理了對牛彈琴寓意和道理,供大家參考。
對牛彈琴的道理: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是白費口舌;也常用來譏笑說話不看對象的人。說話不看對象是不可取的,對蠢人講道理也是不可取的。牛聽不懂高...
有個彈琴能手叫公明儀,他對牛彈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著頭吃草,就好像沒聽見任何聲音一樣。不是牛沒有聽見,是這美妙的曲子不適合牛的耳朵...
對牛彈琴文言文寓意:辦任何事情,都必須看對象,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后人用“對牛彈琴”這個成語,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講高深道理是徒勞的。
對牛彈琴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比喻對不能理解的人白費口舌、力氣。有看不起對方的意思?,F(xiàn)在也用來譏笑說話不看對象。接下來分享對牛彈琴的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