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色鬼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久久久久久五月天|综合专区亚洲无|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全國

        當前位置:

      • 熱門地區(qū):
      • 選擇地區(qū):
      • ×
      當前位置: 初三網 > 初中歷史 > 歷史知識點 > 正文

      靖難之役歷史介紹 靖難之役有什么歷史影響

      2024-09-09 13:52:29文/勾子木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tǒng)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zhàn)爭。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后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tǒng)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xù)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靖難之役歷史介紹 靖難之役有什么歷史影響

      靖難之役歷史介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tǒng)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zhàn)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wèi)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后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tǒng)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xù)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zhàn)消滅南軍主力,最后乘勝進軍,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南京)。

      戰(zhàn)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zhàn)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于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于云、貴一帶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朱棣進入南京后,大肆殺戮曾為朱允炆出謀劃策及不肯降附的文臣武將。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練子寧、陳迪等先后被殺。靖難之役給明初剛剛得到恢復的社會經濟又帶來不小的破壞,尤其是戰(zhàn)爭劇烈的地區(qū),所受的破壞更大,形成“淮以北鞠為茂草”的情況。

      靖難之役有什么歷史影響

      強化集權統(tǒng)治

      為了更有效率地處理國務,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縉、黃淮入直文淵閣,預機務。隨后擴充內閣至七人。從此內閣開始在明朝政治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

      另一方面,由于朱棣是造反稱帝的,對大臣有所猜忌,故恢復了洪武年間廢除的錦衣衛(wèi),重新開始實施明朝的特務統(tǒng)治。隨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又設立了東廠,令親信太監(jiān)掌權,加強特務統(tǒng)治的同時提高了宦官的地位。有明一代,特務統(tǒng)治幾乎貫穿始終,成為一大特點。

      由于靖難之役時,京中宦官提供的情報幫助成祖擊敗惠帝,成祖即位后便改變太祖以來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開始重用宦官。一方面,明朝出現(xiàn)了鄭和等著名的優(yōu)秀宦官,下西洋宣揚國威;另一方面,由于司禮監(jiān)、東廠等宦官掌權的部門地位提高,且地方鎮(zhèn)守、監(jiān)督采辦等重要工作皆由宦官擔任(不全為朱棣設置),埋下了日后宦官禍國的種子。

      遷都北京

      由于洪武年間,北方的防務多由幾位邊王(如朱棣、朱權)負責,而靖難后朱棣徙諸邊王于內地,導致華北防務空虛;又由于有唐朝之守外虛內、宋朝之守內虛外的教訓,故在軍事上,定都金陵(南京)、遙控將領守衛(wèi)邊界的風險很大;“天子守國門”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南京的建文帝影響較大,在政治上考慮,作為朱棣大本營的北平更加適合作為帝都。故考慮各種因素后,朱棣決定遷都北京。

      永樂元年(1403年)二月,朱棣改北平為北京,名順天府;隨后遷徙各地富民于北京。稱北京為行在。永樂年間,遷都北京的準備一直在進行,如建北京城、建宮殿、疏通漕運等;直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即紫禁城,故宮)和北京城建成,遂下令遷都,以南京作為留都。

      地區(qū)經濟

      靖難之役涉及整個華北和華東地區(qū),反復的拉鋸戰(zhàn)使得淮河以北的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朱棣登基后,減免了河北、河南、山東等曾為戰(zhàn)場的省份及其它省份的賦稅,以休養(yǎng)生息。

      查看更多【歷史知識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