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董大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寬慰之情。不要發(fā)愁前路沒有知音,天下人誰不知道董大的盛名呢。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短暫的相聚,又各奔他鄉(xiāng)。愁云慘淡,高適寬慰友人,依依惜別。
黃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變得暗黃;北風勁吹,大雪紛紛,雁兒南飛。不要擔心前方的路上沒有知己,普天之下還有誰不知道您呢?就像鳥兒六翮飄搖自傷自憐,離開京洛已經(jīng)十多年。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第一首詩,寫別離而一掃纏綿憂怨的老調(diào),胸襟開闊,雄壯豪邁。
前兩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以其內(nèi)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落日黃云,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于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云,使人難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這兩句以敘景而見內(nèi)心之郁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zhuǎn)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zhuǎn),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凄酸。
后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話說得響亮而有力,于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zhì)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第二首詩,“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兩句點明詩人十多年前離開京城,現(xiàn)在正處于浪游中。從“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兩句看,他當時也還處于連買酒的錢都沒有的“貧賤”境遇之中,自是窮困不堪,但詩人沒有因此沮喪、沉淪,而是想到要奮翮高飛,其慷慨豪放之氣自不可掩。
這兩首詩是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詩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一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從詩的內(nèi)容來看,這兩篇作品是寫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jīng)過短暫的聚會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而且,兩個人都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貧賤相交自有深沉的貧賤。
這兩首送別詩當作于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當年春天,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
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當年冬天,高適與董庭蘭會于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寫了《別董大二首》。
《別董大》的作者是高適。
高適(700-765),漢族。唐代邊塞詩人。字達夫、仲武,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少孤貧,愛交游,有游俠之風,并以建功立業(yè)自期。有《高常侍集》等傳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終年64歲,贈禮部尚書,謚號忠。
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并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fā)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jié)交。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
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
高適是盛唐時期“邊塞詩派”的領(lǐng)軍人物,“雄渾悲壯”是他的邊塞詩的突出特點。
別:就是“告別”的意思;董大:指董庭蘭,是當時有名的音樂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稱“董大”。別董大就是送別董大的意思,是作者高適送別友人的...
《別董大》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作品。這首詩是詩人與董大久別重逢后又各奔他方時的贈別之作。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diào)把臨別贈言說...
《別董大二首》是唐代詩人高適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詩人與董大久別重逢后又各奔他方時的贈別之作。二詩語言質(zhì)樸,格調(diào)豪邁,均是盛唐之音的生動體現(xiàn)...
《別董大二首》是唐代詩人高適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詩人與董大久別重逢后又各奔他方時的贈別之作。二詩語言質(zhì)樸,格調(diào)豪邁,均是盛唐之音的生動體現(xiàn)...
這兩首送別詩當作于唐玄宗天寶六載(公元747年),送別的對象董大的身份尚無法確定。敦煌寫本《唐詩選》殘卷題為《別董令望》,此董令望不可考。這...
《別董大二首》是唐代詩人高適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詩人與董大久別重逢,經(jīng)過短暫的聚會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第一首詩勾勒了送別時晦暗寒冷...
《別董大》高適: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翻譯:千里黃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風吹著歸雁大雪紛紛。不要擔心...
《別董大》原文: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翻譯:千里黃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風吹著歸雁大雪紛紛。不要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