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洞航ㄔ乱埂肥翘拼娙藦埲籼搫?chuàng)作的七言長篇歌行,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游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臺。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夜里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張若虛,字、號均不詳,是初唐詩人。
據(jù)史料記載,張若虛主要活動在公元七世紀中期至公元八世紀前期,曾任兗州兵曹。中宗神龍年間,張若虛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當世眾人將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張若虛所做的詩僅存兩首,全部收錄在《全唐詩》中。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春江花月夜》。全詩語言清新優(yōu)美,韻律宛轉悠揚,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約公元730年左右,張若虛去世。
張若虛的詩作大多沒保留下來,但僅《春江花月夜》一首便成了千古絕唱,聞一多評價該詩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詩的開頭為讀者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的生命。江水彎彎曲曲地繞過花草離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撒在花樹上,就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一樣。
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灰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詩人細膩的筆觸,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得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優(yōu)美恬靜。這八句詩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
接著繼續(xù)寫春江花月夜的景色之美,并引出了“人”。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的世界,也引起了作者的遐思冥想:江邊是什么人最先見到月光,月光最先照見的又是什么人?詩人神思活躍,但又緊緊聯(lián)系著人生,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生存卻是綿延長久,代代無窮的。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
“江月待何人”是緊承上句“只相似”而來的。既然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那么江月徘徊中天,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這一愿望,是永遠也不能實現(xiàn)的。隨著江水的奔流,詩篇亦生波瀾,將詩歌推向更高的境界。江月有限,流水無情,作者很自然地把筆觸引到了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緒了。
接下來的四句即“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是總寫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游子的兩地相思之情?!鞍自啤薄扒鄺髌帧笔窃娙送形镌⑶?。白云飄忽,象征著“扁舟子”的行蹤不定。“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是因為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緒,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詩人用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 ,一往一復,詩情蕩漾,曲折有致。
“可憐樓上月徘徊”八句承接“何處”句,寫閨好對離人“扁舟子”的思念。作者緊扣主題,用“月光徘徊”和鴻雁不度”來間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悲淚自出。“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云流動,故光陰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肯離去。這里的“卷”和“拂”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xiàn)出思婦內心的惆悵和迷惘。
共望月光也無法相知,只好托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在跳躍,躍不過三尺江面,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這就更平添了幾重痛苦和愁悶。
詩人在最后句中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游子跋涉他鄉(xiāng),連做夢也在念叨歸家?!俺脸痢倍旨又劁秩玖嗽娙说墓录?;“無限路”無限加深了他的思鄉(xiāng)之情。他在想: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夜,不知道有幾人能乘月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這種無著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了江邊的樹林,也灑在了讀者的心上。情韻裊裊,搖曳身姿,令人陶醉。
本詩中間夾敘閨情別緒,增加了哀怨纏綿的感情,突破了哲理詩的枯燥。詩人又善于反復變化,造成了詭譎恢奇的波瀾,增加了詩的感染性,而成為千古名篇。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美國當代作家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該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寫了海倫變成盲聾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則介紹了海倫的求學生涯。同時...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前蘇聯(lián)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于1933年完成。小說通過記敘保爾·柯察金的成長道路告訴人們,一個...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學家于謙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詠石灰,實際借物喻人,托物寄懷,表現(xiàn)了詩人高潔的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創(chuàng)作的詩歌。此詩寫出了游子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xiāng)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xiāng)思人...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克復中原之前給后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這篇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文章既不借助于華麗的...
《醉翁亭記》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創(chuàng)作的一篇文章。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
《巴黎圣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fā)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xiàn)實和理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