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賽馬出自《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故事的主角是田忌、孫臏和齊威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長處去對付對手的短處,從而在競技中獲勝的事例。
田忌賽馬告訴人們要在劣勢中找到優(yōu)勢,善用自己的長處去對付對手的短處,懂得揚長避短,方能取得勝利。遇到事情可以嘗試新的思路,沒必要循規(guī)蹈矩去做事。
同時田忌賽馬這個故事也說明事物的質(zhì)變,不但可以通過量的增減而引起,而且可以在量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調(diào)整內(nèi)部的排列組合而引起。
在事物發(fā)展變化過程中,構(gòu)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上發(fā)生變化也會引起事物的質(zhì)變,這是量變引起質(zhì)變的又一種形式。
田忌常和齊威王(公元前356—320年在位)及諸公子以賽馬賭博。田忌的馬有上、中、下三等;齊王的馬也有上、中、下三等,但每一等都比田忌同等的馬好,于是田忌屢賽屢輸。這次他倆又下了1000兩黃金的賭注,田忌一籌莫展。就在這時,孫臏對田忌說:“您盡管同他賽,我有辦法讓您贏?!?/p>
比賽又開始了。齊王令出上馬,孫臏讓田忌先出下馬,給齊王舒舒服服、輕而易舉地贏了第一場;然后齊王令出中馬,孫臏讓田忌出上馬,經(jīng)過激烈比賽,田忌的馬贏了;最后齊王出下馬,孫臏讓田忌出中馬,田忌的馬又贏了。3場比賽,田忌以2:1取勝,“卒得王千金”。
田忌,即陳臣思,中國戰(zhàn)國時期齊國公子,約為公元前340年,孫臏逃亡到齊國時,田忌賞識孫臏的才能,收為門客。在一次賽馬時,孫臏向田忌提出了以下馬對上馬,以上馬對中馬,以中馬對下馬,此即“田忌賽馬”。
公元前354年,發(fā)生桂陵之戰(zhàn),魏國攻打趙國,齊國派兵相助,田忌為司令,孫臏為參謀,結(jié)果孫臏以“圍魏救趙”的兵法大勝。
公元前341年,發(fā)生馬陵之戰(zhàn),魏國攻打韓國,齊國派兵相助,仍由田忌為司令,孫臏為參謀,孫臏仍進軍魏都大梁,用“減灶之計”,讓魏軍大將龐涓輕敵深入,結(jié)果龐涓被殺,齊國大勝。同年,被齊相鄒忌用反間計陷害,田忌無法澄清,逃亡楚國。
《田忌賽馬》講述了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大將田忌與齊威王賽馬,由于田忌的馬實力不夠,第一次賽馬以失敗告終;第二次在孫臏的幫助下調(diào)換了馬的出場順序,...
《田忌賽馬》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這個故事中蘊含了什么道理。
很多同學都聽過田忌賽馬,那么大家了解田忌賽馬具體是怎樣的故事嗎?田忌賽馬又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田忌賽馬的故事講述的是齊國大將田忌很喜歡賽馬,有一次他和齊威王約定進行一場比賽,他們商量好,將各自的馬分為上、中、下三等,田忌換了對策,最終...
田忌賽馬所用的數(shù)學知識是“博弈論”。這是一種專門研究斗爭的方法,后來被稱為“對策論”,或者叫做“博弈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時候,這些知識在...
田忌賽馬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長處去對付對手的短處,從而在競技中獲勝的事例。
田忌賽馬的故事的道理:在劣勢中找到優(yōu)勢。世上不是沒有好馬,只是缺少伯樂,相信自己總有自己獨到的優(yōu)勢。以己之長攻敵之短。要善用自己的長處去對付...
田忌賽馬出自《孫子吳起列傳第五》,故事的主角是田忌、孫臏和齊威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長處去對付對手的短處,從而在競技中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