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以精煉的筆墨,記敘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jīng)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表達他幽遠脫俗的閑情雅致。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全都消失了。
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著一只小船,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欣賞雪景。西湖雪夜霧氣彌漫,天與云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見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蘇堤),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船上兩三個人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席,相對而坐,一個小書童正在燒酒,酒爐中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的說:“想不到在湖中還能遇見你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便拉著我一同喝酒。我痛飲了三大杯就告別。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和您一樣癡的人??!”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這篇文章勝在意境。在中國的古典意境理論中,有有我之境界,有無我之境界。張岱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有我之境界的體現(xiàn)。所謂有我之境界,則物皆染我之色彩 。比如這篇文章,它寫的是張岱挐一小船,在西湖上看雪。這是一個場景的移入,"獨往湖心亭看雪",.他用一個“獨”字寫出自己孤標(biāo)傲世的情懷。
緊接著,他開始描寫湖上的環(huán)境: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這種大手筆,簡單潔凈,接近了白描,但是讓我們感受到一種蒼茫的清冷感。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為什么說這篇文章有一種蒼茫感。因為它從大處入手,從小處出來,這個小處就是上面的三個一和兩三粒。天地造化的偉大,襯托出人的渺小,人軀殼的渺小,襯托出張岱內(nèi)心的蒼茫之感。
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我們都說,文章要講究動靜結(jié)合。這篇文章就是動靜結(jié)合的代表。從冰冷的天地,寫到童子燒酒,正是水火既濟卦的象征。
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個是用側(cè)面寫出張岱自己的卓然不群。他的美好,他的自戀,隱隱中的紅塵味,都在杯盞交錯中顯示出來。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最后,峰回路轉(zhuǎn),舟子說出了點睛之筆。“癡”字,說明了張岱的心性,也點出了張岱的情懷。這就是有我之境,隱而不發(fā),卻有無限的深情,無盡的哀傷,都蕩漾在時空的寂寞里。
湖心亭看雪寫作背景:湖心亭看雪是在明朝被滅之后寫出的,但作者依然沿用明朝的紀年,說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終是沒有滅亡的。文章通過寫湖心亭賞雪遇到...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云、...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云、...
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文言文現(xiàn)象是指在文言文里面出現(xiàn)的特殊句式、實詞虛詞的用法、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現(xiàn)象。學(xué)生和相關(guān)...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學(xué)家張岱的代表作,選自《陶庵夢憶》卷三。本文中,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湖心亭看雪原文以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湖心亭看雪》在寫作上最大特點就是運用了白描的寫作手法,全文不足二百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尤其令人驚嘆的是作者對數(shù)量詞的錘煉功夫,...
《湖心亭看雪》雖短,但白描手法卻運用的出神入化。全文筆墨精煉,文筆清秀,表現(xiàn)力強,不足兩百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短短幾句話就勒出一...
《湖心亭看雪》記敘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jīng)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接下來分享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表達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