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懷著“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之情,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游途中所作。從詩意看,詩人與送行者同舟共發(fā),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是不確的。這首詩雖意在描繪山水,然而仔細揣摩,“送別”之意猶在,足見椽筆功夫。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自劍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
來到了楚國境內作一次旅游。
崇山隨著荒野出現(xiàn)漸漸逝盡,
長江進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飛來天鏡,
云層締構城郭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xiāng)之水,
行程萬里繼續(xù)漂送我的行舟。
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人說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是為自己對故土的依依不舍)從對面寫來,越發(fā)顯出自己思鄉(xiāng)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xiāng)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這首詩是詩仙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xiāng)而作。李白在公元724年(開元十二年)辭親遠游。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此次李白離別家鄉(xiāng),發(fā)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
遠道而來渡過荊門之外,來到楚地游覽。山隨著低平的原野地出現(xiàn)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云...
意思是渡過荊門辭別家鄉(xiāng)?!抖汕G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此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zhèn)?,想象瑰麗?..
這首詩是詩仙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xiāng)而作?!抖汕G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言律詩。這是詩人第一次...
這首詩是詩仙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xiāng)而作。李白在公元724年(開元十二年)辭親遠游。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詩。此詩從寫遠游開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最后以思念作結。表現(xiàn)了作者年少遠游...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表現(xiàn)了作者年少遠游、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
渡荊門送別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渡荊門送...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表現(xiàn)了作者少年遠游、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