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不如地利”的“時”是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出自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
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
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
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
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
可是不能取勝,
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
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
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
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
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啊。
所以說:
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
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
連內(nèi)外親屬也會背叛他;
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
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
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
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
君子要么不戰(zhàn)斗,
(如果)戰(zhàn)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 ,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圣”。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于《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國也》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篇編入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中。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對于課外文言文更是離不了“讀”。通過不同方式的“讀”,由易到難,由整體到局部,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地把握文本,領(lǐng)悟主旨,并從...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翻譯: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出自宋代司馬光的《孫權(quán)勸學》?!秾O權(quán)勸學》選自《資治通鑒》,是北宋史學家、政治家...
孔子家語原文:東周春秋末期,孔子門人《孔子家語》孔子曰:“吾死之后,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譯文:孔子說:“我后,子夏會...
《司馬光砸缸》原文: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出自《與朱元思書》,意思是像鳶鳥一樣極力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與朱元思...
誡子書文言文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譯文:有...
《柳宗元傳》原文: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后魏侍中濟陰公之系孫。曾伯祖奭,高祖朝宰相。父鎮(zhèn),太常博士,終侍御史?!读谠獋鳌贩g:柳宗元,字...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意思是: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