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讀音為yì。邑的基本含義為城市,都城,如城邑;引申含義為舊指縣,如邑人。在日常使用中,“邑”也常做名詞,表示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邑:京城,國都?!对娊?jīng)·商頌·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極?!?邑:古代稱國為邑?!蹲髠鳌でf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
1、[名詞] 邑:京城,國都。
【例句】《詩經(jīng)·商頌·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極。”
2、[名詞] 邑:古代稱國為邑。
【例句】《尚書·湯誓》:“率割夏邑。”
3、[名詞] 邑:指古代無先君宗廟的都城。
【例句】《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p>
4、[名詞] 邑:人民聚居之處;城市。
【例句】《六國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p>
5、[名詞] 邑:古代行政區(qū)劃名。五家為軌,六軌為邑。
【例句】《國語·齊語》:“三十家為邑,邑有司?!?/p>
6、[名詞] 邑:古代行政區(qū)劃名。三朋為里,五里為邑。
【例句】《尚書大傳》卷二:“三朋而為里,五里而為邑,十邑而為都?!?/p>
7、[名詞] 邑:古代行政區(qū)劃名。四井為邑
【例句】《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yàn)榫?,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
8、[名詞] 邑:舊時縣的別稱。
【例句】《淮南子·時則訓(xùn)》:“命司空,時雨將降,下水上騰,循行國邑,周視原野?!?/p>
9、[名詞] 邑:封地,君主分封給諸侯,或諸侯分封給大臣的土地。
【例句】《周禮·地官·載師》:“以家邑之田任稍地。”
10、[名詞] 邑:特指皇后、公主的封地。
【例句】《漢書·高帝紀(jì)下》:“六年冬十月,令天下縣邑城。”
“邑”意思是都邑、城市。邑也作為縣的別稱。上古時,國都也稱作邑。拼音:yì。是漢語通用規(guī)范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初文見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上部是“囗”(wéi),表示城市;下部為跪著的人形。
“邑”是漢字部首之一,用作偏旁時變體為阝(右耳旁)。從“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關(guān),如都、郡、鄰、邦等。
會意字。甲骨文上部是“囗”,意指城墻所包圍的城市;下部是一個跪坐的人表示城中按秩序生活的居民——有人居住的城市便是“邑”。金文字形基本沿襲甲骨文。發(fā)展到秦代小篆階段,表示“城市”的“囗”由方到圓,表示跪坐臣服的“人”也變成了“卪”,漸漸失去了其造字本義。發(fā)展到隸書和楷書階段,表示疆域的“囗”不變,人卻已訛變?yōu)椤鞍汀绷?。在發(fā)展過程中,這字在秦篆階段還分衍出偏旁“阝”來。這偏旁,在形聲字里,都放在字的右邊作為表意的形旁,表示和地域城鎮(zhèn)有關(guān)。
資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資:錢財。資,貨也?!墩f文》。資:費(fèi)用。問幾月之資?!秲x禮·聘禮》資:資歷,資格。資輕望淺,輿論不孚?!洞蟛?..
《韓非子。初見秦》:秦戰(zhàn)未嘗不克??耍簯?zhàn)勝?!渡袝罚嚎饲谟诎?,克儉于家。
“過”是名詞時:古國名,在今山東省掖縣稍西北近海處。姓氏,過國滅亡之后,原過國的人改姓“過”。二“過”是動詞時:超出、勝過。過去。去世。給予...
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命令;派遣?!蛾惿媸兰摇罚骸狈鎏K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弊?;叫?!秹粲翁炖岩髁魟e》:“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奚基本字義古指奴隸。后稱被役使的人:~童。文言疑問代詞。什么;哪里:太師~笑也?。彼且~適也?文言副詞。怎么;為什么:子~乘是車也?
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坐。出自《核舟記》:“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蔽痪?;位于;處在。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而藺相如徒以口舌之勞而位居我之上...
類:種類。梨栗棗柿之類。——《訓(xùn)儉示康》類:族類。吾三番擒之而不殺,誠欲服其心,不欲滅其類也。——《三國演義》類:事例;條例。舉類邇而見義遠(yuǎn)...
引(拼音:yǐn)是漢語一級通用漢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引的古字形像一人拉弓,有的是在“弓”字的基礎(chǔ)上加一指符號,本義是開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