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詩鬼(李賀),詩魔(白居易),詩豪(劉禹錫),詩杰(王勃),詩狂(賀知章),詩囚(孟郊),詩奴(賈島)。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
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后徙河南鞏縣。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李賀(790~816),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xiāng)(今河南省宜陽縣)人,祖籍隴西郡。 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 與詩仙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后世稱李昌谷。
宋代以來,不少學者、詩人常用“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來形容唐朝兩位著名詩人。長吉是李賀的字,“鬼才”,并非只說他喜歡寫神仙鬼魅的題材,而主要是指他的詩想象豐富奇特,意境新穎詭異,富于浪漫主義色彩??梢?,李賀詩歌在唐朝詩壇上占有獨特的位置。
被稱為詩鬼還有個原因是因為他生于790年,死于816年,死時年僅27歲。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與元稹并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其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chuàng)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fā)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著他“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倍脑姼柚鲝?,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chuàng)作而發(fā)的。
劉禹錫(約772—約842),字夢得,漢族,唐代詩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 ,其先中山靖王劉勝,晚年自號廬山人。劉禹錫為貞元九年(793)進士。初在淮南節(jié)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
后從杜佑入朝,為監(jiān)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后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劉禹錫的最后一任是太子賓客,故后世題他的詩文集為《劉賓客集》。
白居易贊其“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故劉禹錫又譽為中唐“詩豪”之稱,是中唐杰出的文學家、政治家、哲學家、詩人和散文家。
詩杰一般指王勃(“初唐四杰”之一)。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縣(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朝文學家,文中子王通之孫,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共稱“初唐四杰”。王勃擅長五律和五絕,著有《王子安集》等。
王勃聰敏好學,六歲能文,下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秘書監(jiān)顏師古《漢書注》,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賢)府文學。寫作《斗雞檄》,坐罪免官。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chuàng)作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后,授虢州參軍,私殺官奴,二次被貶。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年二十七歲。
賀知章(659-744),唐詩人。字季真,一字維摩,號石窗,晚年更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jiān)。其排行第八,人稱“賀八”。會稽永興(今浙江蕭山)人。證圣元年(695)進士,授國子四門博士,轉太常少卿、集賢院學士。開元十三年(725)擢禮部侍郎,宮至秘書監(jiān)。故人稱“賀秘監(jiān)”,又簡稱“賀監(jiān)。
天寶三年(744)辭官還鄉(xiāng)為道上,建千秋觀以隱居其內,未幾卒,享年86歲。賀知章少時以詩文聞名,神龍年間(705—707)已名揚京城。開元初年與吳越人包融、張旭、張若虛以詩文齊名,世稱“吳中四士”,亦稱“吳中四友”、“吳中四杰”。
孟郊,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人。四十六歲才中進士,曾任溧陽尉協(xié)律郎等職。他一生窮愁,不茍同流俗。所以雖有朝愈李觀等人為之揄揚,卻始終未能免于饑寒凍餒,被人稱為“寒酸孟夫子”六十四歲時赴山南西道任官,行至閿鄉(xiāng)暴卒。有《孟東野集》。
孟效存詩四百余首,其中絕大多數是傾訴窮愁孤苦的作品。他的詩樸質而深摯的詩風,在當時是別開蹊徑而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他蕨心造詣,慘淡經營,以白描的手法抒情寫景,卻能達到深刻生動的境地。蘇軾贊美他“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
1、賈島(779~843年),唐代詩人,字閬(讀láng)仙,人稱“詩奴”,與孟郊共稱“郊寒島瘦”。
2、賈島(779~843年),唐代詩人,字閬(讀láng)仙,人稱“詩奴”,與孟郊共稱“郊寒島瘦”,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人。自號“碣石山人”。
3、賈島是個半俗半僧半仙的詩人,他文場失意后,便去當和尚,法號無本。無本者,即無根無蒂、空虛寂滅之謂也。但后來與韓愈相識,執(zhí)弟子之禮。在韓愈的勸說下,還俗應舉,中了進士。為僧難免思俗,入俗難棄禪心?!鞍l(fā)狂吟如哭,愁來坐似禪?!保ㄒ稀都馁Z島》)俗味很濃,僧味也不淡。他正是在這雙重性中度過自己的一生。
杜牧既不是詩仙也不是詩圣。詩仙是李白,詩圣是杜甫。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人,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人稱...
詩仙是李白、詩圣是杜甫、詩鬼是李賀、詩魔是白居易。唐朝作為封建時期一個比較繁華的朝代,出現過不少流芳千古的古詩。唐詩作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
王維不是詩仙也不是詩圣,而是“詩佛”,詩仙是李白,詩圣是杜甫,王維是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
詩仙說的是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
杜牧既不是詩仙也不是詩圣。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人,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人稱“小杜”,與李商隱并稱“...
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鬼-李賀、詩魔-白居易、詩狂-賀知章、詩神-蘇軾、詩佛-王維。
詩仙是李白、詩圣是杜甫、詩鬼是李賀、詩魔是白居易。還有詩狂(賀知章)、詩神(蘇軾)、詩佛(王維)。唐朝作為封建時期一個比較繁華的朝代,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