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更上一層樓。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
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fēng)景,那就請?jiān)俚巧弦粚痈邩恰?/p>
⑴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shí)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jì)市境內(nèi)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镀阎莞尽酚涊d:“(鸛雀樓)舊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shí)有鸛雀棲其上,遂名。”
⑵白日:太陽。依:依傍。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⑶欲:想要。窮:盡,使達(dá)到極點(diǎn)。千里目:眼界寬闊。
⑷更:再。
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shí)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yuǎn)景,寫山。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云海蒼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包S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宏大,讀后令人振奮。
后兩句寫所想?!坝F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yuǎn),看到目力所能達(dá)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扒Ю铩薄耙粚印?,都是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gè)哲理:登高,才能望遠(yuǎn);望遠(yuǎn),必須登高。
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shí),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píng)家也認(rèn)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yáng)中華。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大臣、詩人。
幼年聰穎,弱冠能文??犊写舐?,倜儻有異才。以門蔭入仕,授衡水主簿,迎娶衡水縣令李滌第三女。后受人誣謗,拂衣去官。天寶元年(742),補(bǔ)文安縣尉,清白處世,理政公平,卒于任上,時(shí)年五十五歲,歸葬洛陽縣北邙山祖墳。
精于文章,善于寫詩,多引為歌詞。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fēng)光為勝,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等。
《登鸛雀樓》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yuǎn)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fù),反映了盛唐時(shí)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jìn)取精神.附詩:登鸛雀樓 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一作朱斌詩)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
《登鸛雀樓》和《望廬山瀑布》都是描寫景色的古詩?!兜躯X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yuǎn)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fù),...
詩人登鸛雀樓只見夕陽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黃河水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yuǎn)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詩人運(yùn)...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
?更在這里是“再”的意思,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全詩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意思是夕陽依傍著山巒慢慢沉落,滔滔黃河朝著大海洶涌奔流。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這首詩表達(dá)了作者不斷闊進(jìn)取的精神。作者不斷地去看更大的世界,不斷地去欣賞更美好的景致。用自己積極進(jìn)取的精神去對抗時(shí)間的流逝,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