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剛開始接觸議論文,很多學生不知道怎樣才能寫好議論文。本文介紹了幾種常見的論證方法,熟練掌握這幾種方法可以為議論文的寫作打下良好基礎。
1.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
2.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jīng)典著作中的精辟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
3.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jù)作對比,在復對比中證明論點;
4.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此外,在駁論中,往往還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駁方法和“歸謬法”。在多數(shù)議論文中往往是綜合運用的。
5.引用論證:引用論證比較復雜,這制與具體的引用材料有關,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shù)據(jù)、名人佚事、笑話趣聞zhidao等各種情況,其作用要具體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shù)據(jù),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下讀。
有這樣一個故事:宋國有個富人,由于下雨他家的墻被淋倒。他兒子和鄰居的一位老者都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晚上家里果然來了小偷。富人覺得他兒子很聰明,卻認為老者是小偷。大概你也認同富人的說法,但若仔細一想便知不妥,親近的感情會影響理智的認識,所以請擦亮你的理智的雙眼。
聽罷這則材料,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倘若告訴富人將有小偷來時的人和富人沒有任何親緣關系,那么富人恐怕會懷疑他倆,因為他們都和富人沒任何關系。所以說富人的判斷并非是理智的,而是受到世俗情感的影響,所以說生活中我們認識事物時或多或少會受到感情的影響。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會被感情遮住理智的目光。一代清官包青天,在審理自己侄兒包勉的案子時,完全排除了個人的感情,絲毫沒有受到情感的影響。用他的話說就是:公堂之上無父子。就因為此,他才被后世之人連連稱頌。
19世紀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是力學系統(tǒng)的創(chuàng)始人,而在當時人們正在研究光的本性,學術界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認為光具有粒子性,它是由無數(shù)看不見的微粒組成的;而另一種是說光只具有波動性。當時兩派各舉出了例子和實驗來證明了自己的觀點。但由于牛頓支持粒子說,反對波動說,所以人們也就認為光只具有粒子性。從而使光的波動說發(fā)展很緩慢,直到20世紀初才被人們所接受。
現(xiàn)代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研究黑洞問題時,曾收到他的導師的信,說黑洞是不會向外輻射能量的,勸他放棄這方面的研究,但霍金并沒有被感情蒙蔽,依然堅持認為黑洞會向外輻射能量。最終他因此獲得了"原子物理之父"的光榮稱號。
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情感的世界,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和探索世界的過程中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情感的干擾,因此我們要以"舉世渾濁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高尚情操來撥開情感蒙蔽的雙眸,用客觀的、理智的、公平的態(tài)度來認識它。"情感"猶如眼前的一片烏云,撥開它我們會發(fā)現(xiàn)藍天、綠水……
點評:本文作者所選取的作為論據(jù)的事實相當恰切精致,像三根棟梁,成功地構建起了理論的大廈:撥開感情迷霧,把握理性光彩。這三個事例也各具特色而又相互補充,包青天以理性的頭腦來評判紛繁復雜的謎案,聲稱"公堂之上無父子",是古之典范,也是中國倫理血緣超越的成功范例;史蒂芬·霍金堅持自己的判斷而避免老師的誤導從而取得巨大成就,是今之楷模,也是外國理性光彩的閃爍,牛頓的例子則從反面論證了本文的論點,這二正一反,非常具有說服力。
議論文通用名人素材:美國作家海明威是一個極具進取精神的硬漢子。他曾嘗試吃過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場亮過相,闖蕩過非洲的原始森林,兩次世界大...
欲學萬人敵,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之一的項羽,生于楚國將官世家。小時候家里請老師教他識字,沒認幾個他就不肯再學下去。再讓他學劍術,又沒學成。
關于議論文的萬能素材:議論文萬能素材如果說人生是一本書的話,那么寫這本書的是兩支筆。一支筆寫成長,一支筆寫衰老。成長不是為了衰老,但成長必然...
第一,了解議論文的三要素:分別是論點、論據(jù)、論證。只有懂得這種文體的文章要素,才可能知道如何下手。第二,知道議論文的文體框架結構是如何的。議...
所謂實力,不是看出來的,是做出來的,所謂有超群的實力,就是一次又一次做到挑戰(zhàn)。真正優(yōu)秀的人是一種習慣使然,而不是貼標簽,容易貼上去的標簽,掉...
親情是一把結實的傘,為你遮風擋雨;親情是一件厚厚的棉衣,為你抵御嚴寒;親情是一張柔軟的床,你累了,讓你忘記疲憊;親情是一條干爽的毛巾,你哭了...
當人生遇到坎坷,歷經(jīng)磨難時,我們應該不斷為自己鼓掌,鼓勁、鼓勵。不為困苦所屈服,不為艱險而低頭,不為磨難所嚇倒。生活的理想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困難、挫折對有志者來說是一筆財富。蘇聯(lián)"宇宙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少年時患猩紅熱病而耳聾,被趕出學校。但他靠圖書館自學,顯示了驚人的數(shù)學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