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的是物鏡的放大倍數(shù)與目鏡的放大倍數(shù)的乘積,如物鏡為10×,目鏡為10×,其放大倍數(shù)就為10×10=100。顯微鏡目鏡長度與放大倍數(shù)呈負相關,物鏡長度與放大倍數(shù)呈正相關。即目鏡長度越長,放大倍數(shù)越低;物鏡長度越長,放大倍數(shù)越高。
顯微鏡是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物之一。在它發(fā)明出來之前,人類關于周圍世界的觀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鏡幫助肉眼所看到的東西。
顯微鏡把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xiàn)在人類的視野里,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數(shù)以百計的“新的”微小動物和植物,以及從人體到植物纖維等各種東西的內部構造。顯微鏡還有助于科學家發(fā)現(xiàn)新物種,有助于醫(yī)生治療疾病。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制造出來的。發(fā)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制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并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后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個是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后,第一次對它的復眼進行了描述。第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學會了磨制透鏡。他第一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
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制電子顯微鏡,使生物學發(fā)生了一場革命。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望遠鏡成像原理:物鏡的作用是得到遠處物體的實像,由于物體離物鏡非常遠,所以物體上各點發(fā)射到物鏡上的光線幾乎是平行光束,這樣的光線經(jīng)過物鏡匯聚...
光學顯微鏡。光學顯微鏡:適用于細胞水平,如洋蔥表皮失水、觀察DNARNA的分布,觀察細胞分裂、細胞結構等。要觀察三次,第一次是剛制好裝片時用...
1、取鏡和安放;2、對光;3、觀察;4、調焦;5、高倍鏡下觀察;6、將在低倍鏡下觀察到的物像,移到視野的中央;7、轉動轉換器,用高倍鏡觀察,...
顯微鏡的物鏡越長,放大倍數(shù)越大。顯微鏡是由一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是人類進入原子時代的標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體成為人的...
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是倒像。顯微鏡是由一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是人類進入原子時代的標志。顯微...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是指物像的大小與物體大小的比例。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物鏡倍數(shù)×目鏡倍數(shù)。放大倍數(shù)指的是物體的寬度或長度的放大倍數(shù),而不是面積或...
光學顯微鏡觀察的細胞有細胞膜、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染色體、液泡、線粒體、葉綠體;電子顯微鏡觀察的細胞有高爾基體、內質網(wǎng)、核糖體、中心體、...
孔乙己是貧困潦倒的知識分子。在書中,孔乙己是一個知識分子,滿口“之乎者也”,但是他很窮,還竊書,說過“讀書人的事,怎么能叫竊,”被人嘲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