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格式問題此試題可能會出現亂碼的情況
為了方便您閱讀請點擊右上角的全屏查看
2018泰安市肥城市期末歷史模擬試卷
一、選擇題(共50分,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下列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請將正確選項的英文字母代號填在每小題后的括號內.)
1.下列選項中屬于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內容的有( )
①通過了《共同綱領》
②制定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③以五星紅旗為國旗????????????????
④決定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泰安中考歷史)如果你想組織全班同學召開題為“紀念志愿軍出國作戰(zhàn)64周年”的主題班會,日期最好選擇在( ?。?/p>
A.九月的某一天????????????? B.10月中下旬的某一天
C.6月的一天????????????? D.7月的某一天
3.中共八大和十一屆三中全會比較( )
①都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
②都明確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
③都提出了要實行改革開放???????????????
④這兩個會議有一定的繼承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泰安中考歷史)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困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重大問題是( ?。?/p>
A.外國勢力的干涉????????????? B.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
C.姓“資”姓“社”的問題????????????? D.蘇聯解體東歐劇變
5.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使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fā)展,那么1958年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核心是( ?。?/p>
A.一化三改????????????? B.多快好省????????????? C.綜合平衡????????????? D.穩(wěn)步前進
6.(泰安中考歷史)下列對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后果的表述,正確的是( ?。?/p>
①嚴重阻礙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建設②導致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在低水平線上徘徊
③我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水平同發(fā)達國家相比的差距拉大④科學文化教育事業(yè)被嚴重摧殘,造成嚴重的思想混亂。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剛剛獲得魅力城市稱號的中國油城大慶,2006年12月27日推選出了“十五”期間最具影響力的先進人物。在這些獲獎人物身上,傳承了“鐵人”等老一輩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你知道“鐵人”指的是誰嗎?( ?。?/p>
A.王進喜????????????? B.鄧稼先????????????? C.焦裕祿????????????? D.雷鋒
8.(泰安中考歷史)時代特點會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留下烙印,人們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情況。按先后順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國的歷史進程,正確的是( ?。?/p>
①馬文革 ②劉援朝 ③張躍進 ④李開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9.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率先實行包產到戶,自負盈虧。在天遇大旱的情況下,18戶農民苦干一年,結果糧食獲得大豐收,而小崗村的其他農戶受災減產,造成這種區(qū)別的主要原因是( )
A.旱情不一樣????????????? B.生產的積極性不一樣
C.使用的生產工具有很大區(qū)別????????????? D.勞動的時間不一樣
10.“單干好比獨木橋,走一步來搖三搖;互助好比石板橋,風吹雨打不堅牢;合作社鐵橋雖然好,人多車稠擠不了;人民公社是金橋,通向天堂路一條。”以上歌謠稱贊的是( ?。?/p>
A.土地改革????????????? B.建立農業(yè)生產合作社
C.建立互助組????????????? D.人民公社化運動
11.我國能夠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的各種因素中,最為主要的是( ?。?/p>
A.新中國已成為獨立主權的國家
B.國家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愿望
C.改革開放使綜合國力大大增強
D.“一國兩制”構想為有關各方所接受
12.(泰安中考歷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國邁出對內實行經濟體制改革政策的第一大步是( ?。?/p>
A..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
B.大力發(fā)展民營經濟
C..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在沿海設立經濟特區(qū)
13.今后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方向是( )
A.集體化、商品化、專業(yè)化????????????? B.公有化、社會化、商品化
C.公有化、專業(yè)化、商品化????????????? D.專業(yè)化、商品化、社會化
14.在全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中居于“龍頭地位”的是( )
A.沿海開放城市????????????? B.沿海經濟開放區(qū)
C.內地開放城市????????????? D.經濟特區(qū)
15.(泰安中考歷史)下面是海峽兩岸母子重逢的場面。說法不準確的是( ?。?/p>
A.他們分離至少有38年了
B.兒子肯定不是現役軍人或公職人員
C.兒子是乘飛機直接從臺灣抵達大陸的
D..他們都盼望海峽兩岸的統(tǒng)一
16.誰搶占了高科技這個前沿陣地,誰就能在21世紀立于不敗之地,為此,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啟動了( ?。?/p>
A.星球大戰(zhàn)計劃????????????? B.尤里卡計劃
C.《2000年科技進步綜合綱要》????????????? D.863計劃
17.(泰安中考歷史)20世紀80年代我國城市改革的重點是( ?。?/p>
A.國有企業(yè)改革????????????? B.企業(yè)的股份制改選
C.把企業(yè)推向市場????????????? D.交通環(huán)保問題
18.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最能反映的原則是( ?。?/p>
A.民族團結????????????? B.民族平等
C.各民族共同繁榮????????????? D.一國兩制
19.按時間順序排列下列事件( ?。?/p>
①基辛格秘密訪華②尼克松訪華③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③②
20.(泰安中考歷史)建國以來,我國人民對于時間的掌握發(fā)生的變化 有這樣的說法:50年代看天上(太陽),70年代看墻上(掛鐘),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機).這反映了( ?。?/p>
A.我國人民的生活習慣發(fā)生了變化
B.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發(fā)生了變化
C.我國的輕工業(yè)發(fā)展很快
D.我國人民的消費觀念發(fā)生了變化
21.中美建交公報指出:“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
( ?。?/p>
A.一國兩制????????????? B.改革開放????????????? C.區(qū)域自治????????????? D.完全自治
22.(泰安中考歷史)1980年以來,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重大舉措有( ?。?/p>
①實施863計劃
②發(fā)展高等教育
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④開始恢復高考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3.由于我國就業(yè)制度改革而引發(fā)新鮮事物包括( ?。?/p>
①持證上崗? ②就業(yè)培訓? ③人才市場自主選擇職業(yè)? ④公開招聘。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4.下列新中國外交史上的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是( )
①中日兩國建交②中美正式建交③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
④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⑤中國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⑥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
A.①②③④⑤????????????? B.⑤③④①②⑥????????????? C.③④②①⑤????????????? D.⑤③④②①⑥
二、(泰安中考歷史)材料分析題
2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遼寧金縣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一千多畝鹽堿地改變?yōu)榱继铩?/p>
材料二 社員苦干兩年,生產發(fā)展了,產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社員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生活也一年比一年改善。組織起來的優(yōu)越性顯示出來了。
材料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責任明確,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yè)連年獲得得豐收。農民高興地說:“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p>
請回答:
(1)三則材料分別反映了什么時期的農村生產狀況?
(2)材料一中,農民積極性高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這對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產生了什么影響?
(3)閱讀材料二,如果農民不組織起來,有哪些弊端?
(4)(泰安中考歷史)材料三反映了農民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態(tài)度怎么樣?為什么?
(5)綜合三則材料,你會發(fā)現同樣在農村,不同時期實行不同的制度,卻取得了相同的效果,你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26(泰安中考歷史).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9年4月1日,是中美關系史上一個重要的日子。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美國新任總統(tǒng)奧巴馬在英國倫敦第一次握手,第一次面晤。他們在會晤中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不但重新定位了雙邊關系,而且提升了雙方對話機制,確定了合作重點,把中美關系引領到新起點。
﹣﹣新華網
材料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指出,中美關系是典型的大國關系,總體定位非常重要。雙方雖然在社會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在認識到不同后再去看彼此的共同點和共同利益,這就體現了“積極”。﹣﹣新華網
請回答:
(1)2009年是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多少周年?
(2)材料一反映中美兩國關系達到怎樣的新起點?20世紀50年代,美國對華政策經歷過一系列挫折,任舉一例。
(3)根據材料二舉一例說明中美兩國有哪些不同點?材料二體現了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什么倡議?
(4)歷史已今非昔比,中美關系發(fā)生這種變化根本原因是什么?從中你得出怎樣有益的啟示?
27.(泰安中考歷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fā)展不起來的。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要得到發(fā)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
材料二:1958年8月,報紙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在煉鋼原料缺乏的情況下,群眾只好把家中的鐵器和做飯用的鐵鍋投進小高爐……
材料三: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巨大的變化。時下,先進的中國人,喜歡上溫馨的感恩節(jié),愛上圣誕,更是鐘情于浪漫的情人節(jié),……中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追尋似乎越來越淡,甚至產生了厭倦和無賴的感覺。我們一直引以自豪的“七夕,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還有曾經最令人向往的“春節(jié)”似乎越來越淡離于我們視野,……如此看來,中國人是不是在漸漸遠離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
請回答:
(1)(泰安中考歷史)根據材料一總結為什么我國必須堅持對外開放?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這一歷史事件為以后經濟建設提供哪些教訓?
(3)在我國不斷擴大開放的同時,請結合材料三為“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提兩條合理化的建議。
28.(泰安中考歷史)閱讀下列材料,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2005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該法不是針對臺灣人民的,而是反對和遏制“臺獨”勢力的法律。材料二:2006年2月27日臺灣領導人決定終止“國統(tǒng)會”和“國統(tǒng)綱領”適用,同時表示在條件許可時,會推動臺灣公眾制定新“憲法”。
材料三:2005年4、5月間,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相繼訪問大陸,這一系列訪問為海峽兩岸的進一步溝通送來了縷縷春風。
請回答:
(1)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歷代中央政府曾采取措施加強對該地區(qū)的管轄。試以古代史上相關史實加以證明。(至少舉兩例)
(2)我國政府對臺基本方針是什么?
(3)有人認為,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是大人的事情,與青少年無關。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
(4)為了早日實現祖國統(tǒng)一,請分別針對臺灣人民和“臺獨”分子寫一句心理話。
我想對臺灣人民說:
我想對“臺獨”分子說:
29.(泰安中考歷史)看時間軸,回答問題:
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兩次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事件,一次是遵義會議,另一次則于A點召開。這次會議是哪次會議?這次會議之后人們的衣食住行有什么變化。(請任舉一例)。
(2)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結論是在年代尺上哪一點年份上提出的?提出者是誰?
(3)上題中歷史人物被譽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總設計師”,請以C點代表年份發(fā)生的歷史史實予以證明(任舉兩例)。
泰安中考歷史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50分,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下列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請將正確選項的英文字母代號填在每小題后的括號內.)
1.下列選項中屬于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內容的有( ?。?/p>
①通過了《共同綱領》
②制定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③以五星紅旗為國旗????????????????
④決定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點】(泰安中考歷史)C1:新中國成立.
【分析】考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的內容.
【解答】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大會制定了《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大會選舉產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會確定:五星紅旗為新中國的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北平改名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新中國采用公元紀年.大會決定在首都天安門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①③④符合題意.
故選D.
2(泰安中考歷史).如果你想組織全班同學召開題為“紀念志愿軍出國作戰(zhàn)64周年”的主題班會,日期最好選擇在( ?。?/p>
A.九月的某一天????????????? B.10月中下旬的某一天
C.6月的一天????????????? D.7月的某一天
【考點】C3:抗美援朝.
【分析】本題考查了抗美援朝.1950年6月,朝鮮內戰(zhàn)爆發(fā),美國悍然派兵侵略朝鮮.以美國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一直打到中國邊境鴨綠江邊,美軍飛機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城市;美國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到中國的安全.
【解答】如果你想組織全班同學召開題為“紀念志愿軍出國作戰(zhàn)64周年”的主題班會,日期最好選擇在10月中下旬的某一天.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經過五次大規(guī)模戰(zhàn)役,把美國侵略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
故選B.
3.(泰安中考歷史)中共八大和十一屆三中全會比較( )
①都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
②都明確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
③都提出了要實行改革開放???????????????
④這兩個會議有一定的繼承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考點】CD:中共八大和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D1: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重要意義.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共八大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共同點.中共八大和十一屆三中全會有一定的繼承性,都明確了經濟建設的中心任務.
【解答】中共“八大”對國內外形勢和主要矛盾作了實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yè)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的任務,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zhàn)略決策.所以,兩次會議都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都明確了經濟建設的中心任務、這兩個會議有一定的繼承性.故①②④符合題意.
故選D.
4.(泰安中考歷史)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困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重大問題是( ?。?/p>
A.外國勢力的干涉????????????? B.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
C.姓“資”姓“社”的問題????????????? D.蘇聯解體東歐劇變
【考點】D9: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困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重大問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
【解答】20世紀80年代末90世紀初,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遇到姓“資”姓“社”等問題的干擾,這些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就會影響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針對這一情況,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先后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fā)表重要談話,統(tǒng)稱“南方談話”.鄧小平南巡講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
故選C.
5.(泰安中考歷史)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使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fā)展,那么1958年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核心是( ?。?/p>
A.一化三改????????????? B.多快好省????????????? C.綜合平衡????????????? D.穩(wěn)步前進
【考點】CD:中共八大和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分析】本題以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使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fā)展為切入點,主要考查1958年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核心.
【解答】1958年5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八大二次會議.會議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1958年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核心是多快好?。?/p>
故選B.
6.下列對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后果的表述,正確的是( ?。?/p>
①嚴重阻礙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建設②導致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在低水平線上徘徊
③我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水平同發(fā)達國家相比的差距拉大④科學文化教育事業(yè)被嚴重摧殘,造成嚴重的思想混亂。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考點】CG:文化大革命.
【分析】(泰安中考歷史)本題以文化大革命為依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后果.
【解答】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fā)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文化大革命時期,嚴重阻礙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建設,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fā)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在低水平線上徘徊,基本沒有提高,我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水平同發(fā)達國家相比的差距拉大,教育科學文化事業(yè)被嚴重摧殘,造成嚴重的思想混亂.①②③④均符合題意.
故選D.
7.(泰安中考歷史)“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剛剛獲得魅力城市稱號的中國油城大慶,2006年12月27日推選出了“十五”期間最具影響力的先進人物。在這些獲獎人物身上,傳承了“鐵人”等老一輩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你知道“鐵人”指的是誰嗎?( ?。?/p>
A.王進喜????????????? B.鄧稼先????????????? C.焦裕祿????????????? D.雷鋒
【考點】CF:社會主義建設英雄模范人物.
【分析】本題考查了王進喜.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涌現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兩彈元勛”鄧稼先;“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等,他們身上都具有艱苦創(chuàng)業(yè)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解答】“鐵人”是王進喜.王進喜在大慶石油會戰(zhàn)中,組織全隊職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鉆,打出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油井.他常說:“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曾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成為我國石油工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一面旗幟,被群眾譽為“鐵人”.
故選A.
8.(泰安中考歷史)時代特點會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留下烙印,人們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情況。按先后順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國的歷史進程,正確的是( )
①馬文革 ②劉援朝 ③張躍進 ④李開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考點】C3:抗美援朝;CE: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CG:文化大革命;D5:對外開放和深圳等經濟特區(qū)的建立.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現代史的相關知識的準確理解與識記.選項中的“援朝、躍進、文革、開放”是解題的關鍵.本題考查了歷史事件的時間.
【解答】(泰安中考歷史)馬文革、劉援朝、張躍進、李開放分別反映的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抗美援朝、大躍進、改革開放.①文化大革命發(fā)生于1966年﹣﹣1976年;②抗美援朝發(fā)生于1950年﹣﹣1953年;③大躍進發(fā)生于1958年;④改革開放開始于1978年.
故選B.
9.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率先實行包產到戶,自負盈虧。在天遇大旱的情況下,18戶農民苦干一年,結果糧食獲得大豐收,而小崗村的其他農戶受災減產,造成這種區(qū)別的主要原因是( ?。?/p>
A.旱情不一樣????????????? B.生產的積極性不一樣
C.使用的生產工具有很大區(qū)別????????????? D.勞動的時間不一樣
【考點】(泰安中考歷史)D2:農村改革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解答】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在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大大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熱情,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yè)生產,提高了糧食的產量,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所以造成題干描述區(qū)別的主要原因是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不一樣.
故選B.
10.(泰安中考歷史)“單干好比獨木橋,走一步來搖三搖;互助好比石板橋,風吹雨打不堅牢;合作社鐵橋雖然好,人多車稠擠不了;人民公社是金橋,通向天堂路一條?!币陨细柚{稱贊的是( ?。?/p>
A.土地改革????????????? B.建立農業(yè)生產合作社
C.建立互助組????????????? D.人民公社化運動
【考點】CE: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分析】本題以“單干好比獨木橋,走一步來搖三搖;互助好比石板橋,風吹雨打不堅牢;合作社鐵橋雖然好,人多車稠擠不了;人民公社是金橋,通向天堂路一條.”為依托,考查人民公社化運動.
【解答】據“單干好比獨木橋,走一步來搖三搖;互助好比石板橋,風吹雨打不堅牢;合作社鐵橋雖然好,人多車稠擠不了;人民公社是金橋,通向天堂路一條.”關鍵信息“人民公社是金橋,通向天堂路一條”可知,題干材料歌頌贊揚的人民公社化運動.
故選D.
11.(泰安中考歷史)我國能夠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的各種因素中,最為主要的是( )
A.新中國已成為獨立主權的國家
B.國家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愿望
C.改革開放使綜合國力大大增強
D.“一國兩制”構想為有關各方所接受
【考點】E4: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
【分析】分析理解能力為本題主要考查點.
【解答】我國能夠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原因很多,這里抓住“最為主要”來分析理解,綜合國力的增強是前提,最為主要.
故選C.
12.(泰安中考歷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國邁出對內實行經濟體制改革政策的第一大步是( ?。?/p>
A..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
B.大力發(fā)展民營經濟
C..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在沿海設立經濟特區(qū)
【考點】(泰安中考歷史)D2:農村改革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分析】本題考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識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歷史意義.
【解答】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在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大大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熱情,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yè)生產,提高了糧食的產量,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這意味著我國邁出對內實行經濟體制改革政策的第一大步.
故選C.
13.(泰安中考歷史)今后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方向是( ?。?/p>
A.集體化、商品化、專業(yè)化????????????? B.公有化、社會化、商品化
C.公有化、專業(yè)化、商品化????????????? D.專業(yè)化、商品化、社會化
【考點】PC:歷史文化常識.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方向.建立專業(yè)化的農業(yè)分工模式,實現農業(yè)生產方式的突破,是未來農業(yè)發(fā)展的長期目標.
【解答】今后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方向是專業(yè)化、商品化、社會化,以提高農民的收入與生活質量.公有化和集體化是20世紀80年代前(改革開放前)的產物.
故選D.
14.(泰安中考歷史)在全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中居于“龍頭地位”的是( ?。?/p>
A.沿海開放城市????????????? B.沿海經濟開放區(qū)
C.內地開放城市????????????? D.經濟特區(qū)
【考點】D5:對外開放和深圳等經濟特區(qū)的建立.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經濟特區(qū).
【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經濟特區(qū)是中國最早開放的地區(qū),他們在對外開放的格局中起到了龍頭的作用,帶動開放的區(qū)域由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qū),逐漸深入到內地.
故選D.
15.(泰安中考歷史)下面是海峽兩岸母子重逢的場面。說法不準確的是( ?。?/p>
A.他們分離至少有38年了
B.兒子肯定不是現役軍人或公職人員
C.兒子是乘飛機直接從臺灣抵達大陸的
D..他們都盼望海峽兩岸的統(tǒng)一
【考點】E4: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
【分析】該題考查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臺灣回歸祖國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實現祖國的完全統(tǒng)一,和平發(fā)展已成為兩岸關系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解答】聯系已學知識可知,1949年以后兩岸一直處分離狀態(tài),海峽兩岸人民都盼望海峽兩岸的統(tǒng)一,但兩岸關系發(fā)生歷史性變化是在1987年,當時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開放措施.海峽兩岸同胞近38年的隔絕狀態(tài)被打破;故ABD表述正確,海峽兩岸于2008年實現通郵、通商、通航;所以,海峽兩岸母子重逢時不可能乘飛機直接從臺灣抵達大陸.
故選C.
16(泰安中考歷史)誰搶占了高科技這個前沿陣地,誰就能在21世紀立于不敗之地,為此,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啟動了( ?。?/p>
A.星球大戰(zhàn)計劃????????????? B.尤里卡計劃
C.《2000年科技進步綜合綱要》????????????? D.863計劃
【考點】EH:863計劃.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啟動的863計劃.我國制定的863計劃力圖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航天技術等七個前沿領域內實現中國高新科技研究與開發(fā)的革命,加快實現高科技成果的轉化,以增強國家競爭力.
【解答】題干中關鍵信息是“高科技”“20世紀80年代”.1986年3月,面對世界高技術蓬勃發(fā)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挑戰(zhàn),鄧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和陳芳允四位科學家提出的“關于跟蹤研究外國戰(zhàn)略性高技術發(fā)展的建議”和朱光亞極力倡導下,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于1986年3月啟動實施了“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即863計劃.我國在生物、航天、信息等高科技領域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
故選D.
17.(泰安中考歷史)20世紀80年代我國城市改革的重點是( ?。?/p>
A.國有企業(yè)改革????????????? B.企業(yè)的股份制改選
C.把企業(yè)推向市場????????????? D.交通環(huán)保問題
【考點】D3:國有企業(yè)改革.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20世紀80年代我國城市改革的重點.
【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yè)的改革.BC是在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國有企業(yè)改革的重點;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18.(泰安中考歷史)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最能反映的原則是( ?。?/p>
A.民族團結????????????? B.民族平等
C.各民族共同繁榮????????????? D.一國兩制
【考點】E2: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民族區(qū)域自治.
【解答】民族區(qū)域自治是在國家統(tǒng)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實行區(qū)域自治.民族區(qū)域自治是國家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體現了國家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體現了民族因素與區(qū)域因素、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歷史因素與現實因素的統(tǒng)一.民族區(qū)域自治以領土完整、國家統(tǒng)一為前提和基礎.民族區(qū)域自治,最能反映的原則是民族平等.
故選B.
19.按時間順序排列下列事件( ?。?/p>
①基辛格秘密訪華②尼克松訪華③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③②
【考點】EC:中美建交.
【分析】本題考查中美建交,掌握中美建交過程中的重大事件.
【解答】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1972年尼克松訪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故選A.
20.(泰安中考歷史)建國以來,我國人民對于時間的掌握發(fā)生的變化 有這樣的說法:50年代看天上(太陽),70年代看墻上(掛鐘),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機).這反映了( ?。?/p>
A.我國人民的生活習慣發(fā)生了變化
B.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發(fā)生了變化
C.我國的輕工業(yè)發(fā)展很快
D.我國人民的消費觀念發(fā)生了變化
【考點】EJ:改革開放后社會生活的變化.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的準確理解與運用.
【解答】根據所學可知,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
故選B.
21.中美建交公報指出:“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
( ?。?/p>
A.一國兩制????????????? B.改革開放????????????? C.區(qū)域自治????????????? D.完全自治
【考點】E4: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
【分析】(泰安中考歷史)本題考查對臺基本方針.識記一國兩制是我國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
【解答】改革開放以后,黨和政府在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的基礎上形成的對臺基本方針是“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
故選A.
22.(泰安中考歷史)1980年以來,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重大舉措有( ?。?/p>
①實施863計劃
②發(fā)展高等教育
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④開始恢復高考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點】EI:中國近現代科技 教育 文體事業(yè)的發(fā)展.
【分析】本題考查了我國的科教興國戰(zhàn)略.
【解答】由題干描述得知,我國為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重大舉措包括“863”計劃,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fā)展高等教育,這些措施都是為了促進教育和科技的發(fā)展,而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我國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采取的措施,“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高考制度逐步得到恢復,1977年冬天舉行了第一次考試.時間與題干不符.
故選A.
23.(泰安中考歷史)由于我國就業(yè)制度改革而引發(fā)新鮮事物包括( ?。?/p>
①持證上崗? ②就業(yè)培訓? ③人才市場自主選擇職業(yè)? ④公開招聘。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點】EK:就業(yè)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對勞動就業(yè)制度的變化等考點的理解.
【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以知道改革開放后我國就業(yè)制度的變化:從前的“鐵飯碗”被打破,就業(yè)渠道拓寬,人們可以通過人才市場自主擇業(yè).題干中所給的持證上崗、就業(yè)培訓、公開招聘、人才市場自主擇業(yè)都是當前社會就業(yè)方面的表現.
故選D.
24.(泰安中考歷史)下列新中國外交史上的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是( ?。?/p>
①中日兩國建交②中美正式建交③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
④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⑤中國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⑥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
A.①②③④⑤????????????? B.⑤③④①②⑥????????????? C.③④②①⑤????????????? D.⑤③④②①⑥
【考點】EE:新中國的外交成就.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新中國外交成就.重點考查新中國外交史上的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
【解答】(泰安中考歷史)①中日兩國建交是在1972年;②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是在1979年;③1955年,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④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⑤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確立是在1954年;⑥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是2001年.故新中國外交史上的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是⑤③④①②⑥.
故選B.
二、材料分析題
25(泰安中考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遼寧金縣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一千多畝鹽堿地改變?yōu)榱继铩?/p>
材料二 社員苦干兩年,生產發(fā)展了,產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社員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生活也一年比一年改善。組織起來的優(yōu)越性顯示出來了。
材料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責任明確,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yè)連年獲得得豐收。農民高興地說:“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p>
請回答:
(1)三則材料分別反映了什么時期的農村生產狀況?
(2)材料一中,農民積極性高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這對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產生了什么影響?
(3)閱讀材料二,如果農民不組織起來,有哪些弊端?
(4)材料三反映了農民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態(tài)度怎么樣?為什么?
(5)綜合三則材料,你會發(fā)現同樣在農村,不同時期實行不同的制度,卻取得了相同的效果,你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考點】(泰安中考歷史)C4:土地改革;C6:土地改革的意義;D2:農村改革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PD:歷史開放性問題.
【分析】(1)本題以“土地改革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社員苦干兩年,生產發(fā)展了,產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社員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生活也一年比一年改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為切入點,考查鞏固政權時期、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和改革開放后.
(2)本題以“土地改革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為切入點,考查土地改革的知識.
(3)本題以“社員苦干兩年,生產發(fā)展了,產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社員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生活也一年比一年改善”為切入點,考查農業(yè)合作化.
(4)本題以“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為切入點,考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5)本題考查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
【解答】(泰安中考歷史)(1)本題以材料一“土地改革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可知,這反映的是土地改革時期的農村生產狀況,這屬于鞏固政權時期;以“社員苦干兩年,生產發(fā)展了,產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社員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生活也一年比一年改善”可知,這反映的是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的農村生產狀況,這屬于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依據“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可知,1978年后,農村率先進行了經濟改革,逐步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這種責任制下,農民可以“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屬于改革開放后,國家對農村的改革.
(2)據材料一“土地改革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可知, 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的原因是通過土地改革,農民分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走向恢復和發(fā)展.
(3)依據材料二“在農業(yè)合作化時期,如果農民不組織起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無法解決水利問題,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在農業(yè)合作化時期,如果農民不組織起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無法解決水利問題,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
(4)(泰安中考歷史)據材料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責任明確,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yè)連年獲得豐收,農民高興地說:‘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可知,材料三反映了那時的農民對聯產承包責任制持支持的態(tài)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把農民的責、權、利結合起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
(5)本題所以說相似題,言之有理即可.如“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與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勞動者積極性是否高漲對生產的影響”等方面解答.
故答案為:
(1)土地改革時期、三大改造期間和改革開放后.
(2)農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影響: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走向恢復和發(fā)展.
(3)(泰安中考歷史)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一家一戶難以解決水利問題,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農具.
(4)熱烈擁護.因為實行這種制度,責任明確,農民的積極性被激發(fā)出來,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5)啟發(fā):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與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勞動者積極性是否高漲對生產的影響.
26.(泰安中考歷史)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9年4月1日,是中美關系史上一個重要的日子。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美國新任總統(tǒng)奧巴馬在英國倫敦第一次握手,第一次面晤。他們在會晤中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不但重新定位了雙邊關系,而且提升了雙方對話機制,確定了合作重點,把中美關系引領到新起點。
﹣﹣新華網
材料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指出,中美關系是典型的大國關系,總體定位非常重要。雙方雖然在社會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在認識到不同后再去看彼此的共同點和共同利益,這就體現了“積極”。﹣﹣新華網
請回答:
(1)2009年是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多少周年?
(2)材料一反映中美兩國關系達到怎樣的新起點?20世紀50年代,美國對華政策經歷過一系列挫折,任舉一例。
(3)(泰安中考歷史)根據材料二舉一例說明中美兩國有哪些不同點?材料二體現了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什么倡議?
(4)歷史已今非昔比,中美關系發(fā)生這種變化根本原因是什么?從中你得出怎樣有益的啟示?
【考點】EA:亞非萬隆會議;EC:中美建交;PD:歷史開放性問題.
【分析】(1)本題考查中美正式建交的知識點.
(2)本題考查中美兩國關系達到的新起點以及20世紀50年代,美國對華政策經歷過的挫折.
(3)本題考查中美兩國的不同點和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倡議.
(4)本題考查中美關系發(fā)生變化的根本原因以及從中得出的啟示.
【解答】(泰安中考歷史)(1)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2009年是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30周年.
(2)依據材料一可知,反映中美兩國提升雙方對話機制,確定了合作重點.20世紀50年代,美國對華政策經歷過一系列挫折,如“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
(3)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中美兩國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tài)不同.材料二體現了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求同存異的倡議.1955年,亞洲和非洲國家政府首腦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會議,由于帝國主義的破壞和與會各國間矛盾錯綜復雜,會議出現尖銳分歧,周恩來及時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4)歷史已今非昔比,中美關系發(fā)生這種變化根本原因是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從中得到的啟示是弱國無外交.
故答案為:
(1)30周年.
(2)提升雙方對話機制,確定了合作重點.“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
(3)社會制度不同,求同存異.
(4)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弱國無外交.
27.(泰安中考歷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fā)展不起來的。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要得到發(fā)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
材料二:1958年8月,報紙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在煉鋼原料缺乏的情況下,群眾只好把家中的鐵器和做飯用的鐵鍋投進小高爐……
材料三: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巨大的變化。時下,先進的中國人,喜歡上溫馨的感恩節(jié),愛上圣誕,更是鐘情于浪漫的情人節(jié),……中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追尋似乎越來越淡,甚至產生了厭倦和無賴的感覺。我們一直引以自豪的“七夕,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還有曾經最令人向往的“春節(jié)”似乎越來越淡離于我們視野,……如此看來,中國人是不是在漸漸遠離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總結為什么我國必須堅持對外開放?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這一歷史事件為以后經濟建設提供哪些教訓?
(3)在我國不斷擴大開放的同時,請結合材料三為“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提兩條合理化的建議。
【考點】(泰安中考歷史)CE: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D6:改革開放的成就和意義;PD:歷史開放性問題.
【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我國必須堅持對外開放.
(2)本題考查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失誤與成功的史實,要注意從中得出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
(3)本題主要考查為“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提兩條合理化的建議.
【解答】(泰安中考歷史)(1)據材料一“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fā)展不起來的.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要得到發(fā)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可知,我國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原因是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三十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
(2)“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是農業(yè)生產中的虛報浮夸,這種不顧實際的口號,明顯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用,這一現象出現在我國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中.1956﹣﹣1966年,黨中央錯誤的發(fā)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這是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嚴重錯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實行,使我國經濟出現了嚴重的困難.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錯誤中可知,經濟建設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fā),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等.
(3)在我國不斷擴大開放的同時,結合材料三可知,為“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可以誦經典、唱紅歌,進行傳統(tǒng)文化知識競賽等,答案合理即可.
故答案為:
(1)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三十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
(2)大躍進運動.經濟建設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fā),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等.
(3)誦經典、唱紅歌;進行傳統(tǒng)文化知識競賽等(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28.(泰安中考歷史)閱讀下列材料,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2005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該法不是針對臺灣人民的,而是反對和遏制“臺獨”勢力的法律。材料二:2006年2月27日臺灣領導人決定終止“國統(tǒng)會”和“國統(tǒng)綱領”適用,同時表示在條件許可時,會推動臺灣公眾制定新“憲法”。
材料三:2005年4、5月間,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相繼訪問大陸,這一系列訪問為海峽兩岸的進一步溝通送來了縷縷春風。
請回答:
(1)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歷代中央政府曾采取措施加強對該地區(qū)的管轄。試以古代史上相關史實加以證明。(至少舉兩例)
(2)我國政府對臺基本方針是什么?
(3)有人認為,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是大人的事情,與青少年無關。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
(4)為了早日實現祖國統(tǒng)一,請分別針對臺灣人民和“臺獨”分子寫一句心理話。
我想對臺灣人民說:
我想對“臺獨”分子說:
【考點】(泰安中考歷史)PG:材料解析題;7B:鄭成功收復臺灣;7C:清朝在臺灣的建制;E4: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PD:歷史開放性問題;PJ:闡述見解題.
【分析】(1)本題考查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的史實.
(2)本題考查對臺基本方針.
(3)本題考查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是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迫切愿望.
(4)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泰安中考歷史)(1)三國時時期吳國孫權派衛(wèi)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1684年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管轄.
(2)改革開放以后,黨和政府確立了和平統(tǒng)一祖國的大政方針,后來在鄧小平“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的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3)有人認為,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是大人的事情,與青少年無關.這種觀點不對,因為我國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和平統(tǒng)一的義務,我們青少年也不例外;我們中學生要積極維護祖國統(tǒng)一,同一切破壞國家統(tǒng)一、分裂國家的 行為作堅決的斗爭.
(4)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對臺灣人民說:回來吧,祖國人民歡迎你;兩岸兄弟一家親等.對“臺獨”分子說:分裂不得人心;“臺獨”沒有和平;懸崖勒馬,回頭是岸等.
故答案為:
(1)三國時孫權派衛(wèi)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清朝鄭成功抗擊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2)“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
(3)不對;我國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和平統(tǒng)一的義務,我們青少年也不例外;我們中學生要積極維護祖國統(tǒng)一,同一切破壞國家統(tǒng)一、分裂國家的 行為作堅決的斗爭.
(4)對臺灣人民說:回來吧,祖國人民歡迎你.對“臺獨”分子說:分裂不得人心.
29.(泰安中考歷史)看時間軸,回答問題:
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兩次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事件,一次是遵義會議,另一次則于A點召開。這次會議是哪次會議?這次會議之后人們的衣食住行有什么變化。(請任舉一例)。
(2)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結論是在年代尺上哪一點年份上提出的?提出者是誰?
(3)上題中歷史人物被譽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總設計師”,請以C點代表年份發(fā)生的歷史史實予以證明(任舉兩例)。
【考點】D1: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重要意義;D8:中共十三大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理論.
【分析】(1)本題考查十一屆三中全會.識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要內容及其意義.
(2)本題考查鄧小平.識記鄧小平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3)本題考查鄧小平南巡講話.識記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重要內容.
【解答】(1)從年代尺看出,A點是1978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此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人們由吃飽到吃好.
(2)(泰安中考歷史)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的,B點.提出者是鄧小平,在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上,鄧小平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3)1992年鄧小平發(fā)表南巡講話,強調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要抓住時機,發(fā)展自己,關鍵是發(fā)展經濟,發(fā)展才是硬道理.
故答案為:
(1)十一屆三中全會.人們由吃飽要求吃好.
(2)B;鄧小平.
(3)強調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提出“發(fā)展才是硬道理”.
孔乙己是貧困潦倒的知識分子。在書中,孔乙己是一個知識分子,滿口“之乎者也”,但是他很窮,還竊書,說過“讀書人的事,怎么能叫竊,”被人嘲笑,他...
自然界產生氧氣的化學方程式:光合作用的反應式為6CO2+12H2O→C6H12O6+6O2+6H2O。包括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過程。需要具備光...
有的高校沒有條件,只要學業(yè)水平成績都合格就可以,比如中國科學院大學。有的需要平常學習考試成績,比如北京外國語大學要求高三第一學期期末成績在全...
在四則運算中,表示計算順序,在小括號之后、大括號之前;表示兩個整數的最小公倍數;表示取未知數的整數部分;在函數中,表示函數的閉區(qū)間;在線性代...
濟南開設的最好的職高學校有:濟南方信集團職業(yè)高中、濟南公共交通職業(yè)高中。濟南市公共交通職業(yè)高級中學是由濟南市公共交通總公司承辦,業(yè)務屬濟南市...
實然:是說事物實際上就是這樣的,但不同于現實性(現實性指其有合理性和客觀性);應然:就是應該是怎么樣的意思,比如說這件事,就應該是那樣的結果...
地中海氣候一種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雨熱不同期的氣候類型。地中海氣候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頻繁活動,氣候溫和,最冷月的氣溫在4-1...
堿石灰,又稱鈉石灰,堿石灰是白色或米黃色粉末,疏松多孔,是氧化鈣(CaO,大約75%),水(H?O,大約20%),氫氧化鈉(NaOH,大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