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色鬼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久久久久久五月天|综合专区亚洲无|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全國

        當前位置:

      • 熱門地區(qū):
      • 選擇地區(qū):
      • ×
      當前位置: 初三網(wǎng) > 初中歷史 > 歷史知識點 > 正文

      靖難之役介紹 有什么歷史影響

      2024-09-11 15:52:35文/勾子木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明朝初年建文帝在位時發(fā)生的一場因削藩政策及爭奪皇位引發(fā)的內(nèi)戰(zhàn)。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與明太祖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為首的藩王共同反叛侄兒建文帝朱允炆,戰(zhàn)爭持續(xù)近三年。

      靖難之役介紹 有什么歷史影響

      靖難之役介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爭奪帝位的戰(zhàn)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nèi)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wèi)精兵調(diào)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后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tǒng)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xù)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jīng)幾次大戰(zhàn)消滅南軍主力,最后乘勝進軍,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南京)。

      戰(zhàn)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zhàn)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于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于云、貴一帶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靖難之役歷史影響

      為了更有效率地處理國務,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縉、黃淮入直文淵閣,預機務。隨后擴充內(nèi)閣至七人。從此內(nèi)閣開始在明朝政治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

      另一方面,由于朱棣是造反稱帝的,對大臣有所猜忌,故恢復了洪武年間廢除的錦衣衛(wèi),重新開始實施明朝的特務統(tǒng)治。隨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又設立了東廠,令親信太監(jiān)掌權,加強特務統(tǒng)治的同時提高了宦官的地位。有明一代,特務統(tǒng)治幾乎貫穿始終,成為一大特點。

      由于洪武年間,北方的防務多由幾位邊王(如朱棣、朱權)負責,而靖難后朱棣徙諸邊王于內(nèi)地,導致華北防務空虛;又由于有唐朝之守外虛內(nèi)、宋朝之守內(nèi)虛外的教訓,故在軍事上,定都金陵(南京)、遙控將領守衛(wèi)邊界的風險很大;“天子守國門”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南京的建文帝影響較大,在政治上考慮,作為朱棣大本營的北平更加適合作為帝都。故考慮各種因素后,朱棣決定遷都北京。

      永樂元年(1403年)二月,朱棣改北平為北京,名順天府(與元朝大都區(qū)別);隨后遷徙各地富民于北京。稱北京為行在。永樂年間,遷都北京的準備一直在進行,如建北京城、建宮殿、疏通漕運等;直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即紫禁城,故宮)和北京城建成,遂下令遷都,以南京作為留都。

      朱棣人物介紹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年號“永樂”。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冊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軍招降北元乃兒不花,聲望日隆。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明惠宗朱允炆繼帝位,與朝臣密謀,欲鏟除諸王,危及朱棣燕王位。遂于北平起兵,自詡“靖難”之師,起兵攻打朱允炆,朱允炆逃而不知所蹤。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政治上,繼續(xù)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設置內(nèi)閣和東廠;為加強對北方的控制,疏浚大運河,營建北京紫禁城,遷都北京。

      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占領安南;積極經(jīng)營邊疆,東北曾建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烏第河、庫頁島等地,捍衛(wèi)了領土的完整。西北設置哈密衛(wèi),西南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對南海地區(qū)積極經(jīng)營,對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政策。外交上,還委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中外友好往來。文化上,修《永樂大典》。

      但其五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鄭和下西洋以及遷都北京等都耗費了很大國力,削藩政策的不徹底性也為日后漢王叛亂埋下伏筆。

      查看更多【歷史知識點】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