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接下來分享將相和作者及主要內(nèi)容簡介。
將相和的作者是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xué)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戰(zhàn)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shè)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后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p>
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后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后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廉頗(前327~前243),嬴姓,廉氏,名頗,一說字洪野,中山苦陘(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鎮(zhèn))人。戰(zhàn)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并稱“戰(zhàn)國四大名將”。唐德宗時,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贈臨城伯,位列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藺相如(生卒年不詳),今保定市曲陽縣相如村人,戰(zhàn)國時期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個事件: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
將相和是一段歷史佳話,其中藺相如的胸襟和廉頗的知錯就改,都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優(yōu)良品質(zhì)。下面介紹的是將相和主要內(nèi)容,僅供參考。
《將相和》是根據(jù)司馬遷的《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秾⑾嗪汀分惺怯赏觇禋w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組成的。這個故事主要告訴...
課文通過記敘“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lián)系的小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jīng)過,刻畫了足智多謀的藺相如,...
課文通過記敘“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lián)系的小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jīng)過,刻畫了足智多謀的藺相如,...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接下來分享將相和的原文及主人公簡介,供參考。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課文通過記敘“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lián)系的小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jīng)過,刻畫了足智多謀的藺相如,...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接下來分享將相和課文原文及段落解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