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曠天低樹”的下一句是“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這首詩是孟浩然游歷吳越時所寫,當(dāng)時詩人在洛陽受到仕途上的打擊,為派遣心中煩悶,出門游歷,當(dāng)時詩人宿在建德江上,引起了羈旅之思,寫下了這首詩。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劃動小船把船停在煙霧籠罩的沙洲旁邊,日暮時分,客居在外的游子增添了新的羈旅愁思。曠野中遠(yuǎn)處的天空比近處的樹林還要低,江水清澈,明月倒映在水中好像要與人親近。
這首詩第一句寫羈旅夜泊,然后寫日暮時分增添了的新愁。后面兩句寫景,第三句寫遠(yuǎn)景,曠野中遠(yuǎn)處的天空比近處的樹林還要低,第四句寫近景,清澈的江水倒映著月影,仿佛月亮在于人親近。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jīng)建德(今屬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劃動小船。泊:停船靠岸。
煙渚(zhǔ):指江中霧氣籠罩的小沙洲。煙:一作“幽”。
渚:水中小塊陸地。《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p>
客:指作者自己。
愁:為思鄉(xiāng)而憂思不堪。
野:原野。曠:空闊遠(yuǎn)大。
天低樹:天幕低垂,好像和樹木相連。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來靠近人。
孟浩然(689~740) ,唐代詩人,漢族。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世稱「孟襄陽」。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襄陽南門外背山臨江之澗南園有他的故歲時,游長安,應(yīng)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xué)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dāng)R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nèi)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jù)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后漫游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
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于無成。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游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y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fā)逝世。
暖風(fēng)熏得游人醉下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出自:林升《題臨安邸》。這是一首寫在臨安城一家旅店墻壁上,不但通過描寫樂景來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下一句是“方論功賞,以答大勛。”“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原義是早晨丟失了,傍晚得到了(東隅:指日出處,借指早晨。桑榆:...
沒有下一句,這是該詩的最后一句。偷得浮生半日閑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李涉的七言絕句《題鶴林寺僧舍》。綜觀李涉的這首詩,他能寫出“偷得浮生半日閑”,...
不以物喜的下一句是“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譯: 雪花飛進珠簾沾濕了羅幕,狐裘不保暖蓋上錦被也嫌單薄。出自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此詩是一首詠雪...
“興盡晚回舟”的下一句是:“誤入藕花深處”,詩句出自宋代李清照所著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此為憶昔之詞,非當(dāng)時當(dāng)?shù)厮?。李清照十八歲之前...
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出自唐代李白的《行路難·其一》解釋:堅信乘風(fēng)破浪的時機定會到來,到那時,將揚起征帆遠(yuǎn)渡碧海青天。此句表現(xiàn)出詩...
綠樹村邊合下一句是青山郭外斜。作品描述了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fēng)光之中,舉杯飲酒、閑談家常、充滿樂趣的情景,抒發(fā)了詩人和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