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寓言故事,出自《呂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逮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北扔魅说难酃馕磁c客觀世界的發(fā)展變化同步,不懂得根據(jù)實(shí)際情況處理問題。也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
刻舟求劍的故事
戰(zhàn)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滑落江中,他趕緊伸手去抓,可惜為時已晚,寶劍已經(jīng)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
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個記號,并且對大家說:“這是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p>
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何要這樣做,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楚人撈了半天,始終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從這里掉下去的嗎?我還在這里刻上了記號,現(xiàn)在怎么會找不到呢?”
聽他這么一說,那些人紛紛大笑起來,說道:“船一直在行進(jìn),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會隨船移動,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劍呢?”
刻舟求劍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變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劍”重于“刻”和“求”;強(qiáng)調(diào)雖然主觀上努力;但不注意變化了的客觀...
刻舟求劍的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不能憑主觀做事情。以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fā)展的事物,必將導(dǎo)致錯誤的判斷??讨矍髣σ?..
事物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能憑主觀做事情。以靜止的眼光來看待發(fā)展變化的事物,必將導(dǎo)致錯誤的判斷??讨矍髣Τ鲎浴秴问洗?..
刻舟求劍是一則寓言故事。出自《呂氏春秋·察今篇》。用于諷刺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zhí)不變通的人,多含貶義。
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一書?!秴问洗呵铩肥乔貒┫鄥尾豁f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jì),共二十多萬言。
刻舟求劍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著情勢的變化而改變看法或辦法。接下來分享刻舟求劍文言文翻譯和道理。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出自《呂氏春秋·察今》。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zhí)不變通的人。在句子中多作謂語、定語或狀語,多含...
刻舟求劍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zhí)不變通的人。出自《呂氏春秋·察今》。下面整理了《刻舟求劍》的原文翻譯及啟示,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