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誡子書》中的成語有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儉以養(yǎng)德等。
誡子書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成語:
淡泊明志:淡泊:生活儉樸。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
寧靜致遠:寧靜:內心安定清靜,才能實現遠大理想。
儉以養(yǎng)德:節(jié)儉有助于養(yǎng)成質樸勤勞的德操。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yǎng)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系;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jié)儉的力量:“儉以養(yǎng)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這篇文章短短幾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創(chuàng)作背景:這篇文章當作于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yè)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于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本文整理了《誡子書》的原文及翻譯注釋,一起來看看吧!
《誡子書》的中心論點是“非淡泊無以明智,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誡子書》的中心論點是“非淡泊無以明智,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誡子書中心論點的句子是“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分享《誡子書》的相關內容,供參考。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的意思是,悲哀地困守在破舊的小屋里,到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這句話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
這篇文章當作于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墩]子書》中的成語有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儉以養(yǎng)德等等。